实务视点
在疫情期间,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精神障碍患者又会有什么特别的需求呢?我们又该如何保障他们的需求,增强其心理“抗疫力”呢? [详情]
社会工作服务于社会的弱势及边缘群体,社工应该认真感受社会工作的基本前提和组成要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优势和局限性,警惕万能论,做一个成熟的社会工作者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变化以及重要事件的发生,人们的社会心理和心态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对个人而言,心理和心态的这种变化会影响其生活状况、生活质量、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促进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健康发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刚入职半年至一年的时候,每一天都有学到新的知识、了解更多专业的实操,每一次走病房、开活动、开小组、开个案都铆足了劲,生怕失误。
为了更加有效地预防青少年再次违法犯罪,并在一定范围内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利,同时使青少年社会工作进一步介入司法领域,发挥优势。青少年事务社工进入看守所,对里面的未成年人进行辅导工作。
在社区中,社区居民就是社工机构的服务对象,没有社区居民,社工机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组织与居民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承接项目的成败。社区居民关系的建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
作为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活动,做好一场活动也有助于工作的开展,如何做好一场活动,在工作中也有以下一些建议。
从美好生活的角度看,人民追求的已不是基本生存需要,而是多维度的民生福祉、获得感、幸福感和社会公平正义感。相应地, 社会工作也需要加强分析不同社会群体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克服遇到的障碍,迎接不平衡不...
职业社会工作的产生有着历史的必然,发展的进程则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并被多重因素推动或制约。
社会工作者在初次进驻社区开展工作时,往往以活动入手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与居民建立关系,但随着工作的逐渐深入,往往容易陷入社区工作=社区活动的思维怪圈。
从事社会工作伊始,便是在社区开展工作,从最开始的毫无头绪,到逐渐掌握如何在社区开展实务工作,工作期间也不断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在社区开展社会工作。
十九大报告在哪五处提到了社会组织?
社工机构的诞生和成长承载着党和人民在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沉甸甸的期待,因而就决定了社工机构需要杜绝科层制人浮于事的弊病,向管理要效益,以专业促发展。
要加强社区治理,保障必不可少。“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该省社区建设项目资金2400 万元,省财政投入社区建设补助经费约1.1 亿元,省民政厅共投入彩票公益金3100 万元支持各地建设社区基础设施。
老人跟随子女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带孙子、照顾家庭,他们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老漂一族”。提到“老漂一族”,我们脱口而出的就是老人城市社区生活融入难、认同感低、与社区比较陌生和疏离,并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