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工:“刻意练习”在病房走访中的运用

曹徐鸣 2018-03-13 09:19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刚入职半年至一年的时候,每一天都有学到新的知识、了解更多专业的实操,每一次走病房、开活动、开小组、开个案都铆足了劲,生怕失误。

但是在这个社工行业日益壮大、专业要求更高、素质要求更严格的时代,呆在“自动完成”模式里的结果只会被行业淘汰,那么,如何将走出这个泥潭呢?笔者从“刻意练习”的观点出发,结合日常走访工作,总结以下几点,与君共勉。

走出“舒适区”,在“学习区”学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在“学习区”学习,能获得更多进步,因为离“舒适区”比较近,自信心和能力上比较充足。

走访病房,作为医务社工的工作基础,大家都不会陌生。服务个案,要走病房;活动招募,要走病房;做满意度问卷,要走病房。笔者认为除了这些明确的目的,走访病房还可以锻炼社工一些其他方面的能力。

如果社工已经可以独立走访病房,那么可以在走访时根据具体情况挑战一个自己现阶段有部分能力但还未必能完成的事情。比如:尝试利用某一种理论技巧与服务对象交流、用另外一种方式介绍社工服务提升患者对社工服务的理解和接纳程度、更快地理解服务对象行为之后的心理等等。

建议每次的挑战最好在“学习区”内进行,会更有针对性,一项挑战在得到完成并熟练之后不要松懈再进行下一个挑战。

有目的的重复练习,“不会”变成“会”

上一点说到要在“学习区”内选择挑战的事项,有了目标之后,就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在练习中修正,把“不会”变成“会”。

重复练习也要有技巧,以“用另外一种方式介绍社工服务”为例。首先,我们要对这个事项进行分解:侧重社工角色、侧重社工服务。其次,针对这两种不同的侧重点进行练习,如果在练习中发现另外的点(比如信息接受者的期望)则将其纳入到反复练习中。最后,根据图层法,将每一次的练习结果进行叠加融合,挑选出最有效的介绍方式。

持续获得有效反馈,形成良好的心理表征

走进了“学习区”,进行了大量的重复练习,如果没有持续获得反馈就相当于努力的参加了高考却没有人给试卷打分一样,没有反馈的结果就是你再也不会关心练习的好坏。正如社工服务后需要评估一样,刻意练习后也需要及时持续的获得有效反馈才能让社工对练习的方式、效果、不足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对于社工来说,反馈的路径可以是自己、服务对象、用人单位、督导提供的意见,也可以是一顿饭、一次团队分享、一篇文章。在持续获得有效反馈之后,社工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病房走访的热情和效率也会上升。

走访病房进行挑战的重复过程越娴熟,社工的心理表征越好;同时,良好的心理表征会帮助社工找出规律、解释信息,推动挑战的练习过程。

其实,不仅仅是刻意练习的方法原理可以融入社工的日常工作中,其他学科的方法理论也可以为社工工作提供启发和灵感。在专业之余,不妨多看看其他学科的书籍,取他山之石攻玉。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