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内生增长理论及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都清楚的表明了教育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积累人力资本和加快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也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但是,我们仍能看见不少这样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打工潮的高涨,很多初中未毕业的学生自愿放弃学业,加入“打工大军”中,由此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失学”。现代社会是知识型社会,对于初中肄业生来说,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找一些苦、累、脏的工作。这不仅对他们自身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其他社会组成部分产生不良后果。而且,这是未成年打工,在某种法律上是不被允许的。
在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恶性发展。知识不是万能的,招聘公司注重“有经验者优先”的社会现象让更多的青年走上误区:在校学习不如早入社会。在羡慕社会上的高层阶级领导者的能力不是知识时,青少年肄业现象越来越突出。据政府粗估,每年国中约有30万名毕业生,高中有20万名毕业生,大约有2%至5%的中辍生,再加上毕业后未继续升学者,推估每年约有2万多人未继续升学也未就业,长年累月,至今最保守估计,至少有超过20万的青少年,游走在社会边缘,无法升学,就此失去了再次深造的机会,出现严重的青山年失学现象。这个族群的人身在政府政策之外,其家庭也难以掌控动向,若不在就业和升学的辅助管道上加以处理,等于是为日后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埋下祸根。根据司法院的统计,从民国九十年到九十四年,历年的少年犯刑事案者,大约有75%以上是国中、高中职的肄业生。
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失学”问题应该算是社会青少年问题的一种。青少年阶段由性成熟开始到20岁左右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的青少年不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显现出不稳定发展的特性。
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特别强调青少年时期的认同发展,并认为这是自我完善的关键时期。该理论指出,在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特色在于身份的确定,需要将许多成分整合起来。如果整合不好就会发生身份和角色的混淆,导致身份危险。青少年失学,就是青少年在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整合的过程中发生混淆的结果。许多青少年,面对社会的诱惑、学校的枯燥、家庭的孤寂,在心理上和身体上发展不稳定。该阶段的特征往往被学者们渲染为“反社会的、敌对的、不服从的”(Hurlock,1968),一些社会对十几岁的青少年是不欣赏的、甚至持敌对态度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