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此个案系真实案例,经遗属同意采用。文中患者及其家属名字已经处理。
记得那天是我来院上班的第二天,以安宁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安宁社工)的身份参与科室早间交班。一切都处于待熟悉和探询中....临床科室护士长热心地带着我熟悉新的工作领域,在楼道尽头的病房中,我见到了她--苏群奶奶,岁月的痕迹没能掩饰住她的美貌。引起我注意的是,当时正值署夏,外面高达40℃以上;而苏奶奶下面穿着带绒保暖裤,上身穿着厚厚的棉衣。奶奶长期以来被肿瘤导致的便秘、心衰、肢体肿胀等病理症状困扰着,虽然皱着眉,却丝毫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初见。
医师们每天积极地调整苏奶奶用药剂量,根据苏奶奶出现的症状及时处理;护士们每天温婉细致的照护,却阻止不了肿瘤恶化的脚步。时间就这样悄然流逝,奶奶水肿部位不断上升至胸部双乳,奶奶的呻吟声告诉我,她的不适感越来越强烈。作为安宁社工来说,人文关怀是我服务内容之一。慢慢的,通过每天不定时的探视安宁患者、护理组的交班报告、旁听医师组间歇讨论....让我增加不少新知识。我也与苏奶奶及其大儿子刘义、全天候陪护李大姐逐渐熟络起来。有时苏奶奶会主动让我帮其抚摸那肿得如石的腰腹部,她说“舒服”,其实我知道那只是短暂一时的感受。心衰、便秘、腹水等多种症状让苏奶奶寝食难安,长期坐立位休息,不难判断苏奶奶的病情越来越重。
从苏奶奶间断地讲述中,我聆听了她的生命故事,将其整理后记入《生命实记》1:苏奶奶夫妇退休前曾在某大型石油集团上班,在五六十年代算是收入稳定的人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三个子女从不缺衣食;夫妇俩还要帮衬家族亲友。苏爷爷退休没多久因病离开奶奶,而此时的奶奶还要帮忙照看孙辈。生活却并不是像表面那样的平静,在苏奶奶65岁那年,幺儿因病离世。苏奶奶饱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依然坚强地一个人操持着这个大家带大孙辈。现实生活中,总是不由感叹:哪家没有坡坡坎坎!时光荏苒,儿孙们长大成材,纷纷成家立业。此时苏奶奶也步入86高龄,在一次偶然检查中发现罹患晚期直肠癌伴有严重的心衰。一年多来,医生们对苏奶奶的病症治疗用药已达到极限,但却收效甚微。
癌痛让苏奶奶感觉生理上的极度不适,不能卧眠消磨着奶奶的好性情,时不时会听到她说道“生不如死”。某天,苏奶奶一反常态拒绝口服止痛药,根据“癌症三阶梯止痛法”医生开具了止痛注射液,护理人员马不停蹄地准备针剂、注射。等不及药效的发挥,苏奶奶用自己的双手卡住自己的脖子.....
见证此景,我领悟了“疼痛”名词解释更深层的含义:“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上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它是一种主观感受。”那几天正逢我大牙受伤,虽吃了药,却感觉“说不出来的不舒服”。而苏奶奶的癌痛应该会更痛,直叫人“痛不欲生”吧。在就职场域我会听见工作人员说这样的话,“...问的时候,Ta表情很好,看不出来....”是的,国人认为,“忍”是一种美德;我国疼痛专家路桂军教授在其著作中,分享的案例中,甚至让我看到:将“忍痛”的意识高度提升到“政治觉悟”。这真的合适吗?我顿悟,如果不能走近患者心里,我们真的不能“感痛身受”!
临床医疗和生物医学研究在为患者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诊疗手段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与社会文化难题。就如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治疗模式的提出,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该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有生理因素,同时伴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治疗方法外,还应包括社会科学、心理学等方法。作为一名安宁社工,常常在反思:作为患者,“真的需要忍痛吗?”“是否可以将痛直接表述出来?”;作为医护工作人员,“疼痛评估应该何时做?怎么做?选择哪种评估方法?”;....作为作为安宁疗护团队的一员,我们不能真正同理他人,只能试着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行为,此时某些外在导致因素有相似之处。正如屈原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还亟需持续学习和探索。
作者: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医养结合部 医务社工师李海溶
上标注说明:
《生命实记》1:是我院医养结合部为安宁疗护自我开发的辅导手册,全称《陪伴让爱看见--生命实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