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人,心支持——外来残疾人互助小组

王忠飞 2016-10-21 13:32   广州市红棉社会工作服务社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新家人,心支持——外来残疾人互助小组

一、案例

广州市红棉社会工作服务社的社工在从事外来人员的服务中,观察到外来人员获得的相关资源或者关注都是相对较少的,社工在从事外来人员的服务中都注重使用互惠模式,强调外来人员之间的互助及在互助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技巧。在互惠模式的小组中,不仅仅是协助组员在小组中获得资源或者潜力的挖掘,也能获得相互交往过程中情感上的满足与认同。

桥中街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社区,在这些务工人员中有一群特殊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白天在广州的各个地方进行乞讨,晚上返回桥中居住生活,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独居残疾人。社工最早接触到这些人是以探访和个案的形式接触到这类人群,在探访和个案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外来残疾人的很多问题都是缺乏家庭的支持或者外部的支持导致的,因此社工计划以互助小组的形式促进外来残疾人之间的互助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其支持,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

二、预估分析

因为独居,外来残疾人缺乏家庭方面的支持,如日常照顾、就医等基本需求都需要靠自己去解决,在他们遇到自身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生活就会产生危机;因为作为外来人员,获得的当地政府、政策的关注较少,正式支持网络也比较薄弱;因为自身水平所限,外来人员对于与己相关的政策也缺乏相应的了解。

互惠模式认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系统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小组是个案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的有效场所,社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可以发掘组员自身的潜力,增强他们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的信心、知识和能力。这些独居残疾人因自身残疾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情感支持等方法都缺乏有效的支持,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可以提升组员之间交往及生活的信心,可以发掘他们彼此之间的潜力。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人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家庭、教育、商品和服务、就业、政治、宗教等)是相互作用的,个人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来改善目前的生活状况。但外来独居残疾人是弱势群体,缺乏来自当地政府和单位的正式支持,也缺乏来自家庭亲友的非正式支持。外来独居残疾人互助小组就是要增加他们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增进他们的凝聚力,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满足外来独居残疾人日常照顾和情感上的需求。

三、服务目标及计划

特殊人群互助小组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助和自我潜能的发掘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相互依存使得情感得到满足。

小组开展前:在探访或前期个案服务中招募存在同质问题和需求的外来残疾人参与小组。

小组初期:小组初期以促进组员之家的认识、互动和分享彼此之间的经历为主,促进组员之间慢慢熟悉,引发组员之间的共鸣。

小组中期:引导组员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某个困难和解决办法为主题,使得组员能够以分享自己的经历帮助其他组员学习成功的经验。

小组成熟期:引导组员表达对小组外定期聚会的看法,如组员表示同意则选出小组领袖引导大家制定小组外定期聚会的计划;若组员不同于则了解他们不同意的原因或者困难。

小组结束期:了解大家在小组外聚会时遇到的问题或者困难;了解大家对于未来(自己将来生活、工作)的计划,引出下一个小组。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小组开展前:社工通过电访或者面谈的形式,咨询了解有同质问题、需求的外来残疾人参与小组的意愿。最终招募到5人参与小组。

小组初期:以茶话会谈心的形式,引导组员分享自己的大致状况,促进组员的熟悉和共鸣。为了吸引组员的参与和鼓励组员的开口,第一节小组是以茶话会的形式,以谈心的形式了解大家“来广州多长时间了”、“为什么来到广州”“自己的一个日常生活状况是怎么样的”等。参与小组的5名组员虽然彼此之间不熟悉,但是之前都对其他组员有简单的了解,所以在小组中组员都愿意去讲述自己的经历。通过本节的分享,组员之间发现了彼此之间很多相似性,“5名组员都来到广州10年以上”,“都是因为残疾被家人抛弃流落到广州”,“都是每周有两三天外出乞讨,其余时间在本社区闲坐”。通过分享彼此之间的经历组员之间的熟悉度增加,都交流起了自己在乞讨中遇到的一些事情,组员之间有了共鸣。社工在小组一开始讲述了开展这个小组的目的,组员都不发言,在组员熟悉之后社工再次重述了小组的目的,即“希望大家能够经常坐在一起聊聊天,一起聊一下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或者困难”,组员都表示认可。

小组中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困难与解决的办法,学习其他组员的经验,提升组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二节第三节小组中社工引导组员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有的组员表示自己平时生病的时候起不了床,有的时候会饿几天,其他组员表示自己也有相同的经历,自己会准备一下饼干、方便面等,在自己行动不便的时候吃;有的组员表示自己外出乞讨的时候有时候会走得比较远,回来的时候会很不方便,有时候凌晨才能回到家里,其他组员有的也有相同的经历,其中一个组员表示自己开助力车去很远的地方乞讨会遇到停车的问题,不过该组员表示可以带其他组员一起外出乞讨,这样既能方便出行,也能找一个人协助看车。每个组员都把自己近期比较困难的地方说了出来,有的能够从其他人的分享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有的能够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小组成熟期:抛出“定期聚会”的提议,引发组员对于定期聚会的看法。社工提议“上次我们聚会的时候邓某提出自己外出乞讨行动不便,洛某表示自己外出乞讨时可以开助力车载邓某出去,而且他们近期外出时确实一起外出的,所以你们觉得我们定期聚会怎么样,大家一起看看有什么彼此需要协助的地方,及时没有什么困难大家也可以聚在一起聊聊天”,组员确实在小组中看到了相互帮助的地方,因此表示支持在小组外“定期聚会”,但是在选举小组领袖(负责定期聚会联系)时遇到困难,组员对承担这个责任都表示沉默,社工表示可以暂定小组结束后可以定期来家综聚会。小组定期聚会解决问题的机制初步达成。

小组结束期:制定定期聚会的计划,及探讨其中的困难。组员经过讨论,每周相聚一次的频率较高,希望可能俩周一次,而且居住相对较近的人可以相互走动、相互帮助。在一起探讨定期聚会的困难时,大家表示一是场地原因,二是不能保证每次都能够出席。经过社工和组员一起协商后,暂定定期聚会的地点还可以继续放在家综。

最后社工询问组员对于自己未来的一个计划,即“关于自己未来的规划”,因为没有家人的照顾和固定的收入,现在组员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乞讨两三天挣点钱,花完了再去乞讨”的模式,社工和组员一起探讨自己如果老了或者身体状况恶化了如何去保障自己的生活,组员都表示自己没有想过或者表示“自己到时候就去自杀”,针对此社工针对“残疾人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继续开展另一个小组,一是巩固本次小组的成效,二是协助他们解决自己未来的规划问题。

五、成效评估及服务结果

通过小组内的社工观察及小组后的回访,组员都在小组中分享了自己作为一个外来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困难和自己的解决办法,其他组员都表示自己有相似的经历,学习到其他组员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小组中组员分享的部分困难也得到了其他组员的帮助得以解决,如组员生病的时候其他组员代为买饭,组员外出乞讨时可以共乘交通工具等;最后在社工引导下组员同意在小组外定期聚会,相互协助解决困难;最重要的是组员在相互分享自己经历、困难、如何去解决问题时,相似的经历使得组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在小组过程中能够敞开心扉和其他组员一起去畅聊自己的生活,彼此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六、专业反思

残疾人在心里、生理方面都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残疾人之间的互助更有利于他们接受;外来独居残疾人即缺乏家人的支持,也缺乏政府、政策的关注。因此从外来残疾人的互助小组能更好的协助组员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建立他们之间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增进他们的凝聚力,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满足外来独居残疾人日常照顾和情感上的需求。

但是在小组环节的设计中社工设计的部分存在不合理,这些组员在小组中都是初识彼此,即使相同的经历使得彼此之间有了共鸣,能够相互支持,但是组员小组外的互助团体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在小组最后小组外的聚会需要社工作为联络人,小组外关系的建立需要组员长期互动的过程,通过本小组一个小组很难建立小组外稳固的关系,需要组员长期的组外互动或者共同参与其他服务才能建立小组外的互助关系。

七、督导点评

    外来特殊人员在政策、资源支持上确实处于被忽略的处境,链接社会资源和群体间的互助是解决这部分人需求最好的方法;在很多链接社会资源关注特殊人群的案例中很少关注的他们的自尊,所以促进群体内部的互助是既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又能保持自尊。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