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嘉兴社区专业社工“领路” 居民自娱自教自助自治

2014-04-28 14:14   重庆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区的事,当然要社区居民自己说了算。但现实是,很多居民并不“来气儿”。很多时候在于,社区着力推动的事与居民关心的事没有交集,两者间没有找到有效的衔接点。通过专业社工引导,培育和激励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居民融入社区,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实现“自娱、自教、自助、自治”。无疑,嘉兴社区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月25日,北部新区礼嘉街道嘉兴社区,经过社工的培训,居民们能够独自熟练地制作丝网花。 记者 万难 摄

4月25日,北部新区礼嘉街道嘉兴社区,当天没有丝网花培训课,62岁的曹明群却没闲着:“在家也没事,不如多练习下折花的技术。”

自从加入培训班后,曹明群远离了麻将桌,除了折花赚点“外快”,还经常参加唱歌跳舞,觉得充实多了。

这样的变化,是嘉兴这个转非社区蜕变的一个缩影。“原来居民埋头各顾各,社区是一盘散沙。”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欢说,“现在居民唱主角,啥事都争着干。”

作为曾经矛盾集中的“烦心社区”,嘉兴社区的变化因何而来?

“我们引入了专业社工组织,依托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引导和激励转非居民积极融入社区,实现居民的自娱、自教、自助、自治。”礼嘉街道党工委书记喻宗华给出了答案。

解矛盾——

盯准困难人群

提供“定制”服务

去年底,重庆仁爱社工服务中心设立嘉兴社工站,初衷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特殊需求。

王欢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社区对辖区居民进行了摸底走访,发现除了一些政策上可以解决的“硬问题”,比如,水管漏了、照明设施不健全等,还有很多社区难以满足的“软需求”:失去亲人的孩子需要成长关注,孤寡老人需要精神慰藉等。而社区只有11名工作人员,很难提供专业服务,仁爱社工由此进驻。

“我们将居民的‘软需求’进行了分类。”社工吴金莎告诉记者,比如针对儿童成长关注的,制定专业服务“菜单”;对不同的孤寡老人,也提供不同的服务。

3月初,由于母亲病逝,6岁的罗小安(化名)深受打击,变得孤僻。其父要外出上班,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社工站派了两名社工陪伴孩子:每天下午放学后,指导孩子做作业,每个周末带孩子参与社区集体活动。一个多月过去了,孩子逐渐恢复活泼开朗。

而72岁的孤寡老人刘永吉,社工李莉和康小迪每天晚上带着他出去跳坝坝舞,没多久,刘永吉就找到了“组织”。

盯准辖区困难群体,为老人和孩子提供了不同的“定制”服务,社区里怨言少了,笑脸多了。

促和谐——

搭建活动平台

居民中志愿者达15%

社区自治,仅依靠社工组织远远不够。嘉兴社区借社工“领路”,培养自己的志愿者队伍。

在2000多名转非居民中,将近四分之一是没有上班的老人和妇女,除了在家照顾孩子,闲暇时打麻将是他们的主要娱乐。

如何激励这部分居民?社区依托社工站,每周定期开展不同的兴趣活动,比如丝网花培训课、十字绣培训课、健康体操训练课等,让居民有了活动平台。

周世军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原来一天打麻将,老公看到不安逸,整天吵架。”现在,她学了丝网花制作,生活充实了,夫妻吵嘴也少了。“邻居看了喜欢,我就给他们都送点,一来二往,邻里关系也好多了。”

目前已有30多位居民加入丝网花培训。起步更早的十字绣项目,迄今已有114位居民加入。由于人数较多,社区专门将其列为“居家增收项目”,开通淘宝店,将居民制作的刺绣作品放到网上销售,让大家在满足爱好的同时增收。

兴趣小组将居民联系在一起,社区志愿者队伍有了发展根基。目前,嘉兴社区已建立“嘉兴卫士”志愿者协会,下设3支志愿者队伍,注册志愿者超过300人,占辖区居民的15%,成为社区治理网络中的活跃细胞。

“原来社区开展活动,发放小礼品请大家参加,也来不了几个人。现在,我们能单独办一台晚会。”王欢说,今年元宵节,社区居民就自办了一台文艺晚会,其乐融融。更让她觉得满意的是,“有了这么多居民志愿者,社区目前的运行模式完全可持续。”

失去母亲的罗小安,除了专业社工给予的成长关注,一些热心的志愿者也来关爱小安,经常带孩子到家里吃饭,周末让小安跟自己的孩子一起出去游玩。对小安来说,社区已然是一个大家庭。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姜妍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