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80后社工服务动迁小区:要让大家的脑袋也"富"起来 :
做了一辈子农活的失地老人,设备齐全的日间照料中心,具有发展思维的80后小伙子——在吴中区郭巷街道国泰社区,看上去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三个词被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帮助动迁小区失地农民更好顺应城市生活,培养更健康的生活习惯,年轻的居委会主任沈伟一直在努力。昨天,记者来到国泰社区,与沈伟一起体验这个动迁社区的工作氛围。
光发钱不够要让大家的脑袋也“富”
早上九点半,走进沈伟的办公室,他正在整理一堆发票:“如果你是年前来,我都没空和你说话,居民排队一直排到楼梯口。”他做了个长长的手势告诉记者,春节前,社区为辖区范围内的残疾人、大病患者和经济困难的居民发了不少福利,包括:每个残疾居民可领取250元,患病居民自费部分每满3000元就可得到100元补贴等。让百姓享“受经济发展的好处,大家都高兴。”沈伟笑着指给记者看,光居民领钱时交上来的各类发票单据就装满满3只米袋。
光经济富裕还不够,还得让大家的脑袋也“富起来”。“走,我带你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转转。”合上笔记本,沈伟与记者走出门。国泰社区是拆迁安置小区,大部分居民都是失地农民,种菜、打麻将、带孩子,几乎是老人们生活的唯一主题。沈伟希望为老人们做些事情。2013年投入使用的日间照料中心是其中之一,50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有书场、电教室、阅览室、书画室、健康恢复室等,还定期有志愿者前来指导。社区的想法很美好:让失地老人远离麻将桌,与书本、健康、卫生保健知识多打交道。
多轮“较量”老人逐渐理解了新事物
日间照料中心,在城里的小区不是个新鲜事,然而在以农民、文盲、半文盲为主的国泰社区老年人群体中,这却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东西。“老人都习惯在前面书场玩,或者搓搓麻将,一待就是一整天。这边刚开张时,几乎没有人来。”沈伟说。
为了让老人对这间照料中心感兴趣,沈伟煞费苦心:他曾想效仿市区一些社区的手工艺坊,将会编织毛衣的老阿婆集中起来,开办一个编织工坊,既可以互相交流,也可以将成品集中展示、公益销售,然而阿婆们却说还要忙着给孙子孙女做饭。“一开始,经常有老人提议将麻将桌搬到中心来,说那样人气肯定足。”沈伟笑得一脸无奈,“但那样就背离初衷,建立中心就是希望大家参与更多健康的文体活动。”经过无数轮“较量”,这个80后居委会主任发现,与这群阿爹阿妈打交道不能急,一定要慢慢来。
最近,日间照料中心与市区一家医院达成协议,医院每周有固定时间来为居民义诊,当天还有越剧演出。这个举动让老人们逐渐感受到日间照料中心的好处,越来越多的人没事想到来转转。沈伟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希望引进理疗师,让老人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按摩保健。”
转型老人的呼吁:需要图文并茂的书籍
中午11点,记者和沈伟在社区吃了简单的工作餐,“比市区社区早半小时,我们要顺应农民的生活作息,早上8点就工作。”记者注意到,一同吃饭的还有5名看上去并非社工的老年人。沈伟告诉记者,他们是社区“连心桥”调解小组的居民志愿者。调解小组从去年成立至今,成功调解12起家庭纠纷,而成员全部是当地老年居民。
从只爱围着麻将桌和灶台团团转,到如今愿意来社区义务奉献,国泰社区发生可喜的变化。午饭后,记者来到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图书室,管理员顾学泉在整理图书,他告诉记者,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适合社区老人的书籍。据介绍,老人们多次反映,他们希望能有更多文字简单、图文并茂的烹饪、养生、花草种植方面的书籍。
■记者手记
能否为老人建一个“易懂”的书屋
国泰社区转型中老人的呼吁简单朴实,却意味深长。在一天的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社工、居民对于“村民到市民”身份转型的努力。然而,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对于老人生活的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姑苏晚报现向社会广大读者征集,如果您家中有适合老人们需求的文字简单或讲解图片较多的生活类书籍,不妨通过晚报热线96466或晚报文体社区部官方微信“弄堂社”(微信号:suzhounongtang)联系我们,我们将在国泰社区为这群老人建起一个“晚报爱心书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