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案主回归社会—救助流浪家庭的个案工作

2015-01-07 10:09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案例与大家分享了一例社工采取危机介入模式,促使案主回归社会的针对救助保护流浪家庭的个案工作。

采取危机介入模式,促使案主回归社会

----针对救助保护流浪家庭的个案工作

一、背景介绍

(一)救助服务对象概况

2014年11月13日早上,一名热心的志愿者在上班途经一座立交桥桥墩底下,无意发现有一男一女的流浪乞讨人员暂居其中,由于当时天气逐渐转冷,志愿者主动过去嘘寒问暖,途中竟然发现他们是一家四口的流浪乞讨家庭,大人身材都较为瘦弱,目光呆滞,其中1个裸着脚的娃娃坐在薄薄的床单上,另外一个估计不到3个月的婴儿在妈妈的怀抱里熟睡着。

(二)社会工作者接案时机

1、2014年11月13日,早上。志愿者通过网络发布了服务对象家庭的困难处境,希望得到社会上热心人士的救助。社会工作者见到此信息,立刻主动联系志愿者,并在志愿者的带路下找到了服务对象。

2、11月13日,中午。社会工作者开始与服务对象进行接触,主动向服务对象介绍自己,并与服务对象家庭进行耐心细致地沟通与交流。在与服务对象积极沟通的前提下,社会工作者认真倾听服务对象家庭的倾说,大致了解了其家庭的基本情况。

二、分析预估

(一)服务对象概况(家庭成员情况)

1、父亲姓名:李兰刚(以下内容简称A);

年龄:36岁;

岁户口所在地:贵州市兴仁县;

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小学;

就业情况:失业。

2、母亲姓名:李书梅(以下内容简称B);

年龄:37岁;

岁户口所在地:贵州市某县;

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小学;

就业情况:失业。

3、子女年龄情况:大女儿约1岁零5个月,小儿子仅62天。

(二)服务对象生活环境及其影响

1、服务对象家庭居住的“家”,实际上是2块大的木夹板搭建而成,以立交桥形成一个三角形,外面刮起的寒风直往里面灌,光线也十分暗淡,小孩存在给陌生人拐卖的安全隐患。

2、立交桥与周边道路互通,交通繁忙时,来往车辆特别多,行人车辆擦身而过,险象横生。

3、服务对象A和B捡回来的破烂到处摆放,随着寒风的吹过,从破烂堆中散发出的异味在周边迅速扩散,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发育,尤其是婴儿。

(三)服务对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1、服务对象A和B,5年前来到东莞打工,原本生活还过的去,但由于服务对象A去年2月份在上班途中发生严重车祸,住院1个多月,虽然当事人按法律规定垫付了医药费,但由于服务对象A使用假的身份证作为当时人提交给公安机关,导致来自法律援助的律师只能争取一部分赔偿金,现在大腿经常隐隐作痛。原本服务对象B尚有工作,但随着小儿子的出生,又要照顾1岁的大女儿,只能辞掉工作在出租屋里面专门照顾小孩。失去经济来源的他们,本身积蓄不多,拖欠太久的房租费,加上小孩的养育费用越来越大,他们只能露宿街头,住在桥底下已经一个多月时间。

2、服务对象A自从发生车祸后,身体处于治疗和康复时期,导致暂时无法外出工作。同时,还要照顾怀有二胎的妻子和半岁不到的大女儿。服务对象A因生活拮据、精神空虚,感到前途悲观、渺茫,于是常常“借酒消愁”,以减轻精神上的苦恼,使得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中。

3、服务对象A和B由于积累较多的债款,打算通过流浪乞讨的方式偿还债务,若前往救助站接受救助,将失去唯一能有收入的来源。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