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精神病个案的人本理论为主的辅导介入

2014-05-07 09:51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案例荣获由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举办的首届广州市社会工作案例评选活动一等奖,并在《广州社工》2014年第2期刊登。在此登出,供业内同行交流。

编者: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手法之一,是指帮助遇到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调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个案工作非常注重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资源和能力,以增进服务对象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个案涉及长者、家庭、青少年、就业、残障等领域,既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暴力等婚姻家庭类辅导,亦有情绪疏导、哀伤辅导、青少年行为问题等个案类型,在这些个案中,社工用不同的理论及方法开展工作,有较为成功的案例,亦有未能达成目标的个案。【案例分析】将选取部分案例,与读者或同行一起交流,共促进步。

在这里,特别要感谢允许机构刊登案例的当事人及其家属。以下信息已做隐私保护处理。

前言:2011年7月,在炎热的夏天里,一位看上去憔悴、无助的母亲带着一个害羞的26岁的女孩小芳(化名)来到中心,希望社工可以帮她的女儿。女孩很安静的坐在一边,但背后却有不为人知的痛苦,她曾经受过创伤,不说话、不关心周边事、有幻觉、不能自理。对于这样一个疑似精神病、未能与社工对话、不愿就医的个案,我们是如何介入和辅导的呢?

一、案例背景

(一)个案背景资料:

 引发/重要事件:2007年,案主在外打工时,被同事蓄意安排她与其他男性发生性行为,案主不同意,最终以威胁跳楼才成功逃走,案主回家后告知母亲此事,母亲因感羞愧而对案主进行打骂以及罚跪;同年,外出工厂打工时又遇上歹徒抢劫、同事排挤、工作压力(有同事嫌她动作慢)等事,之后某天突然“发疯”称很多人在他周围说她骂她,并开始少说话及产生幻觉;2008年,母亲为了给案主冲喜,将案主嫁予一个年长男子为妻, 夫家后感觉案主不妥,端午节时母亲将她接回娘家, 此后案主近乎完全不说话、精神恍惚、不愿做事、生活需他人提醒或协助方能自理。

曾做出的调试:案主曾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忧郁症”,服药一段时间后,因为服食药物导致晕倒及发福,被母亲停药。后母亲常用一些民间偏方“治疗”案主,病症却越来越严重。

生活环境:到见社工之前,案主一直都是不愿说话、常常傻笑、扮鬼脸;不主动做事情、不会显现出任何焦虑,有明显的退缩行为,生活常需母亲提醒和协助方能自理,案主每天跟着母亲,母亲上班时独自在家。母亲常因为案主不能按照母亲的提示干活、症状没有好转发脾气,用打骂方式对案主。案主与母亲现居住的地方是案主亲戚家,亲戚对案主反感,常骂案主,并认为案主病症是不会好的。

个案优势:1.案主有一成年弟弟能够耐心对待案主,愿意指导案主慢慢说话,并常提醒母亲放缓情绪;2. 案主没有丧失语言能力;3. 案主愿意听从母亲的指示与社工见面。

二、介入理论:

人本理论、多层次完整介入(Multi-Level Holistic Intervention)

 介入目标:

1.增强母亲病识感,指导她及案主弟弟照顾案主;

2.构建良好的康复环境,增强案主生活自理能力;

3.促成案主重回医疗系统, 接受药物治疗。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