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案背景资料:
案主祖籍潮汕,爷爷及父亲较“大男人”主义,在家中多为权威式的家庭教育模式。案主自小就较少与父亲进行沟通,基本通过母亲作为中间人传达双方的意愿。自从2008年父母离异后,案主与父亲的沟通进一步减少。而案主父亲再婚后,案主觉得父亲与后妈之间较亲密,与自己十分疏离,且父亲忙于工作很少与自己沟通,因此双方的亲子关系进一步疏离,父亲更多地是在学业及生活上对案主提出要求,较少了解孩子的需求。
案主觉得父亲有了后妈后就不要自己,跟母亲一样有了新的家庭就很少关心自己(案主母亲再婚后又生了一个妹妹),因此感觉自己十分孤单。但其惧怕父亲的权威而很少告知父亲自己的需求,其对于参加各种补习班感到厌倦并出现逃课及晚归的现象。案主缺席补习班及晚归的行为让父亲感到生气并多次进行责骂,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
案主无法忍受父亲对待自己的“棍棒教育”方式,其希望改善双方的沟通方式。因此求助社工。
二、问题分析:
案主的原生家庭破碎令她感到迷失和不安全,现在她是生活于以父权为主的后续家庭之中,后母与她的关系理所当然疏离,而父亲就如大多数的中国人父亲一样,只着眼于对儿女的管束(限制)和要求,而且倾向于用棍棒教育,忽视了儿女的情感需求和沟通需要。以现时的情况而言,案主的家庭系统只是表面完整,但其实是功能不全。而近期的关键事件,即父亲和案主对补习问题的分歧加上案主的晚归行为令父女关系更加紧张,双方矛盾加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