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探讨医务社会工作如何以患者为中心,针对性地开展系统性服务
●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医务社工的发展足迹,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医务社工服务项目一周年成果展活动中,医务社工与市民、患者交流。(资料图)
核心提示:4月10日,2014年医务社会工作的人文关怀及本土化探索研讨会在南海召开,探讨如何“从医患关系为中心全面铺开服务”转向“以患者为中心针对性地开展系统性服务”。
目前,我国已有近30家医疗机构相继出现了医务社工,他们一般穿着“绿马甲”“黄马甲”“橙马甲”,为有困难的患者提供帮助。南海的“医务社工”服务仅开展了3年,与香港、上海等国内医务社会工作的“先行者”相比,南海仍需且行且学习。本期《瞭望》栏目,我们就与大家一起看看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足迹。
南海实践
南海的“医务社工”服务模式开始于2011年,以南海区人民医院和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的“医路同行”医疗社工服务项目作为试点,项目分别从乳癌病友联结、儿科常驻、义工发展、医护关爱、医行社区、怡养共助等六个方面为医患提供信息、经济、陪伴及心理等多层面的服务。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越来越感受到“医务社工”的作用。
目前试点的医院除了南海区人民医院之外,还增加了平洲、西樵、黄岐等5家医院,形成1+5的局面,卫生部门表示,今后将通过收集意见的方式,加强医务社会工作的细节服务。
向前追溯“社会工作者”成为我国职业新工种的时间并不太长。2004年,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里,“社会工作者”被首次载入。至此,这个曾经在中国有实无名、“听上去很美”的行业,终于获得政府层面的支持和认可。我国医务社工的发展模式也在磕磕绊绊中未停止过探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