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海:医务社工 与患者“医”路贴心同行

2015-09-23 10:13   珠江时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11年,南海首次引入“医务社工”服务模式,“医路同行”医疗社工服务项目作为试点进驻南海人民医院。四年来,这个团队一直在不断学习借鉴中摸索前行,并在工作中结合南海本地情况总结出一套特色的工作方法。

 

南海区人民医院张松平院长到病友家中探访,为其检查身体。

 

南海区委副书记张辉明来南海区人民医院调研医务社工工作。

 

搭建社区长期病患支持网络启动仪式。

 

社工与督导老师到病房和病友进行面谈,鼓励病友积极抗战病魔。

9月23日,由南海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提出,南海区人民医院、南海区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及南海区社会服务联会共同起草编撰的《佛山市南海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将举行发布会。这标志着南海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成广东省首创。今天,让我们走进南海人民医院,感受医务社工的温暖与社会正能量。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全人康复的医学模式转变,民众对健康的定义也开始转变。除了治疗生理疾病以外,还要为病者提供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治疗和护理,在此发展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应运而生。

2011年,南海首次引入“医务社工”服务模式,“医路同行”医疗社工服务项目作为试点进驻南海人民医院。四年来,这个团队一直在不断学习借鉴中摸索前行,并在工作中结合南海本地情况总结出一套特色的工作方法。

9月23日,由南海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提出,南海区人民医院、南海区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及南海区社会服务联会共同起草编撰的《佛山市南海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将举行发布会。

作为广东省内首个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此标准收汇了6间推行医务社工服务医院的医疗系统相关人士意见,集合了香港及本土专家的发展建议。可以预见,未来该标准将为南海医务社会工作规范发展、监督评估提供依据和参考,推动南海医务社工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发展。

从最早民众经常将社工与义工概念混淆,到现在医务社工逐渐被接受,成为医院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众对医务社工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南海人民医院,“医路同行”的社工就像贴心的朋友,给罹患疾病的患者康复指导、心灵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2011年,区卫计局牵头在南海人民医院率先引入医务社工,并以人民医院为基地,开展“医路同行”项目。目前,在桂城、罗村、大沥、丹灶、西樵等五个镇街共6家医院开展了医务社工服务。逐渐建立了一站式支持服务体系、长期病患社区支持网络、健康促进中心等几大板块的服务内容。项目在不断实践,探索总结服务经验,关注本土发展法的同时,还注重与台湾、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进行医务社工学术交流,借鉴他们好的经验做法,培育本土模式,使项目更好地为本地群众服务。

为造口人驱散内心阴霾

上个月,在南海人民医院的病房里,多了一位来自和顺的阿芳。今年35岁的她,得了结直肠癌,身上多了一个“伤口”,阿芳一时难以接受,不知所措。医务社工郭姑娘从医生那里得知此消息后,便开始关注阿芳的情况。

“部分结直肠癌患者身上会多出一个‘伤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造口’,造口是这群‘造口人’排泄的出口,因此每一位造口人都要一直与‘造口袋’(俗称粪袋)为伴。”郭姑娘介绍道,大部分造口人一开始都很难接受,觉得自己异于常人,担心其他人会疏远他们。“患结直肠癌的人群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阿芳今年只有35岁,以后的路还很漫长。

阿芳一开始得知自己患了结直肠癌,内心弥漫着阴霾。“我还那么年轻,以后都要带着这个粪袋一起生活,日子怎么过啊,我还能照顾我的家人,还能继续正常地工作吗?”阿芳对这一切感到非常迷茫,整天询问医生和护士甚至还问遍了整个病区的病人。在她感到万分焦虑之际,郭姑娘的出现犹如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

郭姑娘耐心地跟阿芳交流饮食的注意事项,还教她怎么做好造口护理,让她慢慢地学会自理。为了让阿芳及早走出困境,郭姑娘向阿芳提出,准备邀请一些造口人义工来探望她,阿芳兴奋地点头。“之前一直很焦虑,不知道该跟谁诉苦,就连家人我也不大敢说,现在有同样经历的人跟我分享,真的是豁然开朗了。”阿芳向郭姑娘坦言。

他们是病人的“闺蜜”

据了解,结肠癌的化疗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生理痛苦,身上的造口更是让不少病人感到烦恼,不少病人接受不了以后都带着粪袋过日子,精神上很容易崩溃,其他的一些慢性病同样如此。

南海人民医院院长张松平认为,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只能为病人解决生理上的痛苦,却无法弥补心灵上的创伤。医疗,不仅要做到“治好病”,更要做到“疗心”。为了弥补生物医学模式这一缺陷,让病人感受人文关怀,南海人民医院早在2011年就率先引进了医务社工,试点了南海区首个政府购买第三方的医务社工服务“医路同行”项目,在医疗领域开展社工服务,探索社会工作服务新模式。

四年多以来,医务社工不仅是医生护士与病人之间的桥梁,还成为了病人的“闺蜜”。

郭姑娘就是医疗社工部的成员,她每天面对最多的病人就是结直肠癌患者。

融化结直肠癌患者心中那座冰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对于郭姑娘和她的同事来说并不难。“我们大部分是社工专业科班出身,我在广州医科大学读应用心理学。当患者感到烦躁甚至绝望时,一般人可能会不知所措,但我们会更加淡定、积极地与他们交流,努力尝试扫走他们心里的阴霾。”郭姑娘说。

为了帮助阿芳早日恢复,郭姑娘除了每天抽时间看她,偶尔还会带上一些“同路人义工”去探望阿芳。杨姨是来自广州的义工,当了19年造口人。一开始得知自己患病杨姨也曾一度崩溃,但她听了同路人义工的经历后,很快就振作起来,并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当初如果没有义工的帮助,我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走出来。所以我很愿意做义工,跟更多的造口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如今,杨姨有空就会专程从广州来到南海人民医院探望其他病友,与他们分享自己战胜病魔的心得。她还经常告诉他们不要放弃和抱怨,要积极面对自己的病情,调整好心态也能像她那样拥有多姿多彩的生活。

与患者“医”路同行

“在南海人民医院举行的那次造口联谊会让我至今难忘,组织者可是花了不少心思,不仅内容丰富,还有一些贴心的小礼物,我以后还会参加有关造口方面的活动。”杨姨说。据了解,为了缓解结直肠癌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给他们一个交流平台,南海人民医院去年开展了结伴同行项目。

该项目经常会举办一些活动来拉近病友之间的距离,例如举办结伴同行病友见面、开展关注肠道健康讲座、组织造口人出游等等。“去年11月我们就组织造口人去参观南风古灶,他们都玩得很开心,很喜欢这样的集体出游活动。”郭姑娘说。结伴同行其实就是患者带着造口袋生活,与它为伴,也与其他患者一起互助、同行。通过这样的活动,病友们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人在抗癌路上孤军奋战,不再认为自己与正常人不一样,而是有更多的同路人一起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与正常人一样可以拥有多姿多彩的生活。

除了结伴同行项目,乳腺癌病友也有一个“家”,那就是“粉红之家”——乳腺癌病友互助会。“粉红之家”成立于2011年,如今已经有160多个乳腺癌病患者加入,常规活跃人数有50人。每一季度,南海人民医院社工部都会为“粉红之家”的病友举办生日会、聚会等,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有时候我们开party,病友们之间都会互相说说烦心事。到后来,病友之间感情深了,也不需要我们组织活动,他们私底下会聚会,还经常互相帮忙。有一个病友临终前3个月在医院度过,其他病友轮流给她送汤,还帮她料理后事。”医疗社工部负责人吴淑婷说。

吴淑婷还透露,社工部还与南海人民医院一同建立了南海区首个院内健康促进中心。该中心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辅具、心理情绪辅导等服务,陪伴和协助病人、家属渡过难关。“有些病人不知道怎么使用辅具,也不知道从哪里可以购买辅具,应该用什么样的辅具,我们这里就可以为他们提供辅具,并且教他们怎么使用,还可以外借。”吴淑婷说,原本以为一些病人可能不会把辅具还给我们,但一些家属清理好辅具才还给健康促进中心,真的很感动。”吴淑婷说。

给医护工作注入了新鲜力量

2011年起,南海区卫生系统开始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医路同行”作为试点项目进驻南海人民医院,开始与医院原有的医疗服务项目磨合。从最早民众经常将社工与义工概念混淆,到现在医务社工逐渐被各科室医护人员及病者们接受,现在医务社工已成为医院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年来,社工部与医院一起做了很多首个尝试。截至2015年8月,项目自主组建病友互助团体2个,提供个案跟进服务372个,开展492个小组、工作坊、培训及大型活动等,共服务72839人次。目前,项目以乳癌、结直肠癌、中风及骨科病人及家属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确诊期——治疗期——康复期”的一站式服务,以提升病人及家属应对疾病的能力,倡导全人健康理念。

“每年在我院住院的病人中,因病导致心理疾病,致使家庭贫困的患者有很多。如何让他们走出疾病的阴影,重新回归社会,是需要我们努力推进的一项工作。”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周翠谊表示。

在“医路同行”社工服务项目6人团队中,成员们均来自社工专业、心理学等医学相关专业,“几位社工姑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最早碎片式的服务活动逐步探索成立健康促进中心,再到医务社工标准体系的建设,服务内容更加深入、系统和标准了。”南海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项目负责人周翠谊还表示,

医务社工不仅给病友和家属提供贴心的关怀和帮助,新鲜力量的加入,也让医护人员感受到更有力的支持,帮助改善医护人员对病患心理支持相对不足的现状。正如社工郭泳仪所说:“医生对病人主要是提供药物治疗,减轻其痛苦。我们则重点关注病人的心理、康复跟进,通过发掘病人身边的资源帮助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轨道。”正是医务社工与医护工作者的协作配合,才推动了全人健康目标的实现。

建立长期病患社区支持网络

经过4年的服务实践与探索,社工部结合南海本地特色不断调整服务模式,为病者及家属提供更贴心、更实在的服务项目。比如,发现病者康复过程中需要辅具支持,即与医院一起建立的南海区首个院内健康促进中心;伴随项目成长而建立的乳腺癌病友团、结直肠癌病友团,促进病友之间经验分享与支持等。

目前,社工部已形成“1个中心,2个互助团体,3个支持建立”的服务模式,长期病患社区支持网络的建设就是其中一个特色服务项目。

“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中风、骨科疾病患者的康复期比较长,家庭照顾的压力很大,特别是一些独居或者家人不在身边的病者面临的困难更多。但是医院与社区卫生站、居委或其他服务中心等并没有转介关系,联络不对称,一旦病人出院,便没有专业人士继续跟踪其病情和护理情况。”社工吴淑婷说。

病者在医院的治疗期只是一个阶段,后续的康复时间其实更长,针对社区缺乏院后延续性护理服务这一问题,2014年8月25日,为爱同行·长期病患社区支持网络搭建关爱同盟正式启动,联接卫生局、医院资源,与重点社区的驻点社工机构及居委会正式达成合作关系。

“项目运用社区工作手法,链接社会资源,延伸院内服务,调动社区正式或非正式资源,通过信息提供、个案辅导、社区转介、联动社区资源等方式,搭建长期病患的社区照顾网络,为病者提供心理情绪辅导、疾病及社会福利资讯、义工帮扶、护理教育、照顾者支持等服务。”吴淑婷介绍,目前项目已成功搭建了10大社区支持网络。

空巢老人温伯伯早前做了直肠癌切除手术且患有中风后遗症,出院后因为没有亲人照顾,自己行动不便,康复期间生活出现困难。得知情况后,社工为温伯伯链接了社区义工探访支持,建立起紧急邻里援助网络,每天都有义工去探望他并送上热饭。每每与他人谈及社工们对他的帮助,温伯伯总是热泪盈眶:“很感谢社工们对我的帮助,以后有需要我的地方一定会出一份力来回馈社会。”

社|工|前|路

南海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朱敏华副局长说:“下一阶段,区卫计局一方面将从”模式探索“到“行业发展”,通过制定《医务社工服务标准》对社工项目进行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另一方面将从“孤立个体”到“互助团体”,完善区级病人健康促进中心,打通医疗机构和社区服务瓶颈,做好出院病人向社区转移的机制。”

社|工|心|声

“打场羽毛球吃一顿压力就跑了”

罹患重病,病人本身的情绪常常会因为病情的反复而变幻不定。“医路同行”的社工大多是年轻的80后、90后,每天与不同的病人接触,社工们的情绪有时也会被病人带着跑。

郭泳仪常常会遇到一些情绪反复的病人,有些新入院的患者甚至对她们的靠近表示出抗拒。遇到这种情况,郭泳仪首先会告诉病者不用太担心,向对方说明这种病通过治疗康复能够恢复到什么程度,让病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我们还会与病者建立病友团体,开设微信群,有同样患病经历的病友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这样他们更容易打开心结。”

社工陪伴着病者一起康复,对抗病魔,他们就像贴心的朋友。有时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中途离世,大家心里都非常难过。每当感觉到压力时,郭泳仪就会和朋友出去打打羽毛球,运动调节一下,“有时和同事出去吃一顿,心情就会变开心了。”性格乐观的郭泳仪笑着说。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