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残疾人面临的主要困境
阳江市光明社会工作者协会长期驻点服务在阳江光明眼科医院,以医院为依托,向外辐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阳江光明眼科医院始建于2001年,医院设眼科、耳鼻喉科、康复科、内科、口腔科,是集眼科和康复科为一体的医院。医院的六楼是康复科,目前三楼开设儿童感统训练室和物理康复室,六楼和七楼主要是住院部,住院部较多是院内长期康复的残疾人。截至笔者研究调查结束,院内长期住院康复治疗的残疾人共有35人,其中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各约占三分之一,全部皆为阳江本地人。这当中有四分之三人是属于肢体残疾,四分之一人属于智力残疾,以重度残疾为主,常去三楼物理训练室进行康复治疗,智力残疾每天会去三楼的康复科理疗区进行康复治疗。
(一)残疾人困境的具体表现
1.就业困境
职业康复作为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残疾人获得参与社会而进行的帮助方式。目前在院内做治疗的大多数残疾人家庭经济条件较低,并且在院内还要家属长期照料,院内的残疾人除平时去物理康复训练两小时外,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家属在院内生活,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能减轻其家庭负担的收入来源。如康复科长期住院康复患者Y,其实阳江市江城区某村一名普通的农民,一次因为上山去管理果树,不下心从树上跌下来,导致其右腿受伤,医院鉴定其为3级残疾。Y家庭并不宽裕,其有两个儿子,一个正在读大学,一个读完中专后出来工作,妻子也是一个普通农村,在一个经济本就紧张的家庭遭此变故后,家庭生活更是难以支撑。Y并没有放弃康复,其目前在院内做康复治疗,妻子白天出去外面帮人扫地搞卫生做兼职,赚取两人的生活费。
2.婚姻困境
院内有5位未婚的残疾人,她们年龄介于22—30岁之间,平时都是由父母照料,目前尚没有能短期康复的可能。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他们都有求偶方面的需求,但由于自身的身体条件等各种原因,以至于他们在求偶这方面的需求无法满足。Z今年27岁,进来康复科已经一年多了。据其妈妈称其之前有当过兵,退伍回来后在一个工厂上班,生活还算如意。一次与一帮朋友出去玩后,不幸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其脑部受伤,目前生活不能自理,也不能说话,其日常照顾由其妈妈代为照顾。其妈妈说Z看到院内的护士和手机上的女生图片会变得比较激动,也称其也到了适婚年龄,但目前这个状况,很难找到合适的女生与Z在一起,现在只能努力照顾好Z希望其能有一天康复,组建家庭。
3.自我认同困境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喜欢把残疾人标签为是一些无用的人、无能的人,常常带有一种问题视角去看待残疾人,残疾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带有问题视角的环境当中,其自尊感受挫,逐渐远离他人,隐藏自己,自我认同感慢慢降低。据笔者与院内8位做康复的残疾人访谈得知,他们普遍都认为自己与别人不同,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常常不敢面对自己目前的样子同时也很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笔者评估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自我的认同不高,自我的效能感不高才导致有这样的想法。
(二)残疾人困境的成因分析
1.自身因素
院内的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差、受教育程度较低、是影响残疾人社会康复的重要原因。残疾人在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会存在有心理偏差,他们会出现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对社会存在一种依赖心理,面对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而无法去适应,没有信心面对未来的生活信心,常常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藏起来,少与他人和社会进行沟通交流,再者他们的思想较为传统,很难有与社会的进步思想想融合,对于社会的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弱。
2.家庭因素
院内这部分残疾人都是天生或者后天而导致残疾,他们很多一部分人都是农村家庭出身,家庭收入主要依靠耕种田地、出海捕鱼、外出打一些散工为主,家庭劳动力少,且要负担残疾人的日常开支,导致家庭贫困。再者,家庭在经济、精神等方面也没有给予残疾人的康复的足够支持,也会标签残疾人士“无用的人”,对于残疾人没有给到很好的家庭支持。
3.社会因素
社会的排斥性,扼杀了残疾人的创造力,社会把残疾人标签,对残疾人存在一定程度的的歧视和偏见,并会常常忽视残疾人的一些合理需求,以至于残疾人没有享受自己的合法权利。且不同的地区的经济、社会救济、疾病预防、医疗技术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残疾人得不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4.制度因素
国家制度落实难,执行力度低,虽然我国残疾人有明文规定残疾人应享受这部分平等的权利,但是在具体落实上,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协调,以至于有利于残疾人的政策很难落实到实处。目前我国关于残疾人社会康复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各种优惠政策没出台,残疾人很难享受人性化的福利,很多情况下都是“一刀切”的形式,目前现有的法律法规只是针对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而制定,难以真正做到以残疾人的需求为导向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三、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优势视角关注人和环境的力量,相信人都是有优势,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使人可以更好地发展。在优势视角的这种理念下,社会工作者更多的是站在对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个案中,通过鼓励对象主动与社会工作者商定服务的内容、目标,让对象感受自己是有能力的,同时也能通过优势视角的运用,发挥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开展的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尊重服务对象的想法,让对象自决,社会工作者也尽可能鼓励服务对象能参与到个案服务的策划、访谈、制定计划、目标等过程,以增强对象的自我效能感和拓宽了对象的外在优势。服务中不再是孤立低把残疾人集中在问题视角上,而是把平常看待残疾人的目光投向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小组工作的运用,将残疾人关注点放在整个小组所形成的优势上,并充分发挥残疾人小组中所形成的小组经验以应对残疾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在小组中,残疾人能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收获友谊,他们在小组中收获成功感,增强残疾人的内在优势的同时,也促进他们的交际,形成相互间的支持,以此增强其外在支持。残疾人在社区内成长,积极参与院内的生活,能在服务开展过程中发掘更多残疾人服务的资源方,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结合残疾人的优势,并发挥社会资源,促使社会工作者在优势视角的指导下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通过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促进残疾人能不断地自我发现、自我开发,逐渐让服务对象掌握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的意识性,协助服务对象坦然地去面对生活中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挫折与不幸,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
(一)优势视角下个案社会工作的运用
1.个案的基本情况
院内残疾人X,男,今年28岁,性格较为内向,平时在院内除了做康复治疗,其余时间喜欢玩手机和看电视。对象是肢体三级残疾人,由于双脚严重畸形,致使他无法直立行走,因此在需要移动身体的时候,对象都是依靠家属或者用双手按在轮椅上。在院内行动还可以,但在室外,对象不仅要承受身体带来的不便,还要承受周围人的眼光,因此他很少外出。对象在自己出生后不久便被亲生的父母抛弃在河边,其养母这时候刚好路过,就把对象带回家抚养。在对象12岁时,其养母曾经想把对象送福利院,但由于对政策的不了解,便放弃这一行动。2015年,对象的养父去世,对象就更少与人交往,外出时也只是看看,很少主动与周围的人交流。现在服务对象家中,虽养母有微弱的农村养老退休金领取外,无其他收入,养母平时在照顾对象的之余,还会外出打散工,以维持对象在院内的治疗康复和基本生活开支。
2.个案工作的运用
社会工作赞赏对象主动求助,并且有计划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社会工作者与对象进行了2次面谈,在面谈中获悉对象的基本的信息以及对象即将在个案中的计划,社会工作者澄清个案的计划和目标可由双方制定,社会工作者相信对象有这个能力去改善自己目前的处境。而后社会工作者找到服务对象的养母并与其面谈,收集到对象的家庭基本的情况和明确的需求。后社会工作者在探访时和对象沟通养母的想法,先让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有所认识,开展此次个案的目标,进而与对象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
在接触的同时,也激发服务对象对于自己需求的看法,从对象的需求出发,共同发现其真正需求。在得到对象的信任后,与对象一起协商制定具体地目标,让服务对象感觉到社会工作者有尊重他。认为对象是有能力的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制定目标的,是有能力改善自身目前的状况的。然后开展专业小组服务,如丝网花制作小组,通过鼓励,让对象慢慢地能够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为服务对象搭建一个与人沟通交流的平台,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拓展外在的优势,同时提升了对象独立解决的能力。最后通过跟踪探访,进行持续性的跟踪,了解对象的近期状态,特别是对象最近在与人交流以及对自我的看法。
3.个案工作的评估与反思
在开展个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对象始终保持中立的专业关系,虽然对象一开始认为社会工作者与对象之间是朋友的关系,但社会工作者通过澄清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原则、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手法后,对象并不太清楚,但基本都能理解。对象与其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因此社会工作者作为协调者,介入到对象的家庭中,鼓励对象多与其养母沟通,避免对象产生依赖感,同时也能够发挥对象的内在动力,在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尊重服务对象内心的想法,鼓励对象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象自决。虽然在前期的时候社会工作者一直处于一个主动地位置,对象也有意识到这个现象,但经过社会工作者一再鼓励下,对象逐渐有了行动,其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在与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过程中,服务对象也开始慢慢地恢复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去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服务对象表达性评估认为自己是有能力去面对一些事情的,其自我效能感突显出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