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矫正——某大学生认知障碍个案工作辅导(2)

张莹 2016-03-23 15:40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目标:帮助案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目的:

1、协助服务对象找出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障碍问题,尤其是其中包含的非理性认知及其对服务对象人际关系的影响。

2、帮助服务对象恢复自信、接纳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克服障碍,主动与人沟通。

3、促使服务对象能够自我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实现,也达到现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协调一致。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能够拥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

(二)服务策略

理性情绪治疗法:它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则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简要地说,这种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服务对象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服务对象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第一个非理性认知是她认为班主任是不喜欢她的,所以她很长时间都不太愿意和班主任交流,加上她认为同学也不喜欢她,许多委屈都自己一个人扛着。要改变她的认知,可以通过实际行动,主动去找班主任和他进行一次谈话,让她能认识到班主任对她的真正态度,从而慢慢改变她的非理性情绪。第二个非理性认知是她总是认为自己会说错话,得罪别人。其实与她的交流中可以感受的到她是一个较为敏感的人,有这种想法可能是平时交流中受到过打击,别人对她提出过意见。对于这个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多多开导她,并协助她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大家庭的爱,感受生命的美好。

人在环境中——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人是社会的人。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受发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间接影响。因此,要研究个体的发展就必须考察个体不同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

根据服务对象与其社会环境系统之间互动的预估结果,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按照从急到缓的顺序进行排列,有针对性地制订服务计划。比较情绪问题和学习困难问题,社会工作者认为情绪是首要解决的,只有改变这种悲伤、郁闷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同学,朋友和家人,才能真正的转变心态,正常地与人交流。

(三)服务程序

1、接案

时间:2014年4月5日

地点:模拟法庭

会谈主题:“建立专业关系”

会谈目的: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意愿,给予她极大鼓励,树立她解决问题的信心以及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促使服务对象进入角色,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澄清服务服对象的期望,减少服务对象的依赖心理,增强其对自己问题解决的责任心。

2、收集资料和制定服务计划

时间:2014年4月7日

地点:模拟法庭

会谈主题:“深入了解问题”

会谈目的:尽可能详细地收集与服务对象所带来的问题有关的资料,包括个人资料和社会环境资料,从中了解问题的成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发现解决问题的入手点。明确了服务对象的问题后,制定明确的改变目标以及具体实施的方案,服务计划要考虑为服务对象提供最合适的服务,提供所能提供的资源和帮助,并签订工作协议。

3、实施计划

时间:2014年4月20日

地点:模拟法庭

会谈主题:“改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会谈目的:凭借小小的鼓励、反映感受、表达同感、正面回视对服务对象情绪的及时疏导,给予及时的鼓励,让其放下自我防卫心理。同时,利用自我袒露、辨别非理性的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澄清和修正以前非理性的信念,如果遇到和自己希望不一致的事,就会觉得很槽糕,这就是一个非理性信念,例如,服务对象总是通过一些小小的举动去判断“班主任不喜欢我,新同学也不欢迎我”,并遇到一些和自己希望不一致的时候,就会产生“我不应该转专业,我好后悔”逃避的情绪。

时间:2014年4月28日

地点:模拟法庭

会谈主题:“改善家庭关系”

会谈目的: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重点就是从小家庭沟通障碍导致,所以要想根本上改变服务对象的沟通能力,重点应该改善服务对象与其父亲的沟通方式和亲子关系。就应该改变服务对象“父亲就是权威”,“他说了算,所以我不想跟他说话”,“他根本不能理解我”的这种非理性信念,帮助服务对象建立更合乎实际的的逻辑思维方式,让她尝试建立“父亲本身是爱我,就是有时候表达方式不对,我要多与他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新的合理的信念。并鼓励服务对象的每一个进步,以促进其行为的改变。

4、评估与结案

时间:2014年5月20日

地点:模拟法庭

会谈主题:“离别”

会谈目的:结束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并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一个回顾、总结和评估,以巩固已有的改变,增强服务对象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累积经验,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四、服务计划方案实施

社会工作者在采取工作方法之前,一定要明确“接纳、尊重、个别化、知情同意自决权、保密不批判”的工作理念,确定工作态度。根据计划展开服务,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首先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因为都是大学生,讲明社会工作者的来历后,也答应服务对象对部分隐私进行保密,双方沟通很顺畅,服务对象也很乐意配合。所以,专业关系的建立相对较容易。

2、通过服务对象的网上空间动态和信息。初步了解了服务对象的一些个人资料,如基本信息、心理信息。通过第一次的会谈后,更深入的了解了服务对象的价值观、家庭环境、延伸的环境系统和交互作用。较明确的知道了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

3、社会工作者通过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探索-描述-宣泄、支持和直接影响等治疗技巧,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和同感等方式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有时也会给服务对象必要的肯定和认可。最后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起探讨出了服务对象产生问题的原因:

①家庭中“传统权威型”的内部结构,造成了从小沟通困难;

②服务对象自身不良的自我和超我功能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中体现出来;

③服务对象自身的自卑感,使其不敢与别人交流;

④外部社会环境的压力,人们普遍喜欢性格较活跃,善于与人沟通的伙伴,而服务对象又比较内向,不太喜欢沟通。

⑤从小家庭中的沟通困难,被服务对象忽视,当面临与同学的交流沟通出现问题时,当前的社会环境压力过大,便会使服务对象早期的问题表现出来。而这种压力是服务对象自身在应对外部环境要求时因理性处理能力和对自己情绪控制能力欠佳所导致的,在这样的压力下,服务对象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就会下降,也就是为什么服务对象会一个人坐在操场上呆到晚上10点的原因。

4、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树立自信。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分析目前的产生问题的种种原因和自己的优势所在,让她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且意识到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经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从而让服务对象树立了坚定的信心,也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5、社会工作者在接下来的会谈中,通过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让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的某些非理性信念,是不合理、不合逻辑的,强化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的潜力,逐渐改变自己的消极认识和评价。然后利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让她进行角色扮演,学会和不同的人进行交流,逐渐使她不再害怕与人交流。

6、社会工作者利用自己的现有的资源,提供给服务对象社团活动各方面信息,鼓励案主能积极主动的去参与,锻炼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能和别人正常沟通的能力,促使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7、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都意识到了要改变与他父亲相处的方式和沟通方式,需要很长的时间,切不可操之过急。社会工作者虽无法与服务对象的家人面谈,但可以通过服务对象反映的信息,详细地了解家庭情况,和服务对象一起努力,改变服务对象“病态”的家庭结构,利用服务对象自己本身的和环境的优势,首先帮助服务对象调整好心理状态,再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具体建议和措施,最后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