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张莹,女,21岁,就读江汉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现在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曾任江汉大学社会工作协会会长,组织开展过“凉风行动”、“流动书摊”、“社区义诊”、“文艺汇演进工地”等多种与社工专业相关的活动。其中,“军训服装一元义卖”活动更是体现了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理念。总之,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张某,女,20岁,XX大学一名大一的学生。性格内向、敏感、些许自卑,但是很努力向上。服务对象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较一般的家庭,家中有个姐姐和弟弟,服务对象与姐姐、弟弟的关系较好,但是也不会经常交流自己的烦恼。他们三个和父母的沟通都比较少。服务对象的父亲在家就是“权威”,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他。并且父亲对他们三个的管教比较严,尤其是在社交方面,一直到现在上大学,父亲都不允许服务对象和同学出去玩。
最近,服务对象有个亲戚的姐姐要结婚,可是这个消息只有服务对象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服务对象感觉很失败,觉得自己连和亲戚的孩子在一起交流都存在问题。服务对象说:“你有试过一个人过春节吗?我有,我每次春节都是一个人在房间里看电视,他们大人在一起打牌,孩子也在一起玩,我就不很想和他们在一起玩牌,而且我也不会玩。如果早知道是这样的话,我就应该学着打牌,跟他们融入在一起的。而且爸爸也总是骂我,一点用都没有,和她们们都处不好关系,还能干什么,我就感觉自己很失败。”
上半学期转专业后,存在很强难以适应之感,不仅仅是学习方面,服务对象感觉学习压力重,每天作业很多,因为是文科生的关系,高数也学的很吃力。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服务对象感觉很失落,根本就融入不进新的班集体,服务对象认为班主任讨厌她,不想让她转到现在的班级,总是找她出去谈话。新同学也总是三五成群,服务对象也不好融入进去。这种空虚感、郁闷、难过一直持续了半个学期。在最难过的时候,服务对象会经常一个人跑到操场上,一坐就是晚上10点多,虽然自己也意识到这样很浪费时间,但是心情郁闷,也不想与人交流。经常发一些比较伤感的说说,例如“ 尘缘素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终生情?莫多情,情伤己”、“时间的残忍,是在不知不觉中,消磨了一切”
二、分析预估
通过与服务对象的面谈,详细的知道了服务对象的个人资料、家庭状况和她的社会环境。服务对象的社会生态系统图(图一)和内外影响力范式(图二)如下:
图一中的大圆内部是服务对象的家庭系统,外围是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服务对象的社会生态系统。图二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对服务对象现状的影响。服务对象的总体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沟通障碍
从家庭内部看来,这种沟通交流方式是十分不合理的,服务对象与父母的关系较紧张,与父母的沟通十分少,但是和姐姐、弟弟的关系还比较好,说明服务对象还是具备沟通能力的。从服务对象的讲述中,可以了解她家是一个“家长制”的家庭。“在家中,爸爸是权威,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他,妈妈又是十分的小女人,所以有什么事,妈妈虽然站在我们的角度,但是也不会怎么说。”所以,服务对象一直都认为自己很自卑,自己做的事总是得不到父亲的认可,也不愿和他有过多交流。这样以来,服务对象存在“爸爸就是权威”扭曲的信念,就造成了她不愿多说话,不愿和父母的沟通的种种行为。由此可见,要想改变服务对象沟通障碍问题,其实就要慢慢改变她不合理的信念。
2、新环境适应性障碍
从外部环境看来,服务对象和其他人的沟通,包括她的同学、亲戚、班主任、老师等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的就是与班主任和转到新专业的同学之间的相处。“我觉得班主任十分讨厌我,有一次我听同学说,班主任也在背后讨论过我。而且还单独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要转专业。所以,有一段时间我见了班主任我就躲开。”,“我现在班上的同学也是,她们总是一群群的坐在一起,每次我坐的一排,她们都不会坐。班干部发东西也总是忘记了发给我。” 对于新环境,服务对象难以适应,不知道该如何与别人沟通,这种适应性障碍造成了服务对象的焦虑和紧张。
3、对专业和自我认知障碍
服务对象对转专业也非常后悔,不仅觉得学习压力很大,与别人相处很难,而且由于转专业,她也失去了很多评优评先的机会,在这个班里表现得也不色。对本专业的认同度较低。
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存在着矛盾,而服务对象这种对自己消极的认识和评价,又让她总是处于低落、郁闷地情绪中,影响她的正常生活。艾里斯认为,即使在某一方面,大部分人都无法做到出色,如果非要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这也是无法办到的,而这也是一种非理性信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