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讨论小组在城市流动妇女中的运用
——以“智慧妈妈,成功女性”家庭角色定位辅导小组为例
一、小组背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小家庭”(两代)形式迁移到城市寻求发展的流动家庭越来越多,城市流动妇女面临家庭角色转变,作为全职妈妈的她们,在处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面临的矛盾与困难,因社会交往狭小,生活较为单调缺乏支持,在努力帮助自己适应家庭生活的同时,还要适应和融入到城市环境,社工希望通过此次“智慧妈妈,成功女性”城市流动妇女家庭角色定位小组协助流动妇女参与到对自己家庭问题的重新界定中来,明确自身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定位,建立她们的互助关系的系统,增强对家庭关系处理的能力,提升城市流动妇女社会交往能力和家庭生活质量。
二、小组理论及目标
小组主要采取在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以系统和场域理论帮助组员学习清晰定位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好地融入家庭,增进对家庭关系的正向建设。通过组织小组参与式讨论活动及组员之间的互动,使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平台,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发掘服务对象的自身潜能,增强她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信心,打造流动妇女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如何达成:
1.从角色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开展组织组员对自己家庭不同生命周期中的角色定位的相互交流和分享,彼此借鉴和参考,来帮助清晰更适合自己的家庭角色,以及自己的角色分工;
2.协助组员通过探讨来分享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能力提升和意识觉醒,为城市流动妇女之间提供交流的平台和群体支持;
3.鼓励组内成员自助形成一个非正式支持网络,在社工退出小组之后延伸组员的自我服务。
4.通过小组进一步深入了解组员的家庭情况和个性化需求,有必要的可以进一步以个案方式介入服务。
小组的性质为成长性、互助型小组,组员的招募方式为社工根据小组目标和共性需求分析招募组员,通过电话沟通方式邀请参与。小组工作的人员分工为项目助理黎正闻主持带领小组,项目社工陈藤协助。
三、小组活动过程
通过前期家访建档了解到祥露社区城市流动人口家庭存在的孩子的成长问题大多与家庭环境氛围有关,而妇女们作为家庭教育比较重要的一个角色,在协调家庭关系和照料家庭成员担当着比较重要的责任,但服务对象对看待和处理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扮演、角色分工与角色作用定位不清晰和相关知识缺乏。小组希望通过6次活动帮助组员清晰自己的家庭角色扮演、分工以及在家庭融入城市社区发展中能起到的作用。
第一节主题活动:“相识相知”
社工自我介绍及告知组员介绍小组活动愿景及本次活动的目标。社工引导组员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家乡、年龄等方面,小组成员可以按年龄以姐妹互相称呼。小组组员轮流分享孩子或者自己与孩子之间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家的相互认识。与组员共同探讨订立小组契约,对于初次认识,组员对自身或者家庭问题的表述因顾忌而有所保留,社工再次跟大家强调小组的保密性、尊重等原则,鼓励组员积极参与。
第二节主题活动:“智慧妈妈,至深母子情”
培养组员合作意识,进一步增进组员关系,分析归纳组员问题,引导组员勇敢主动交流分享自身育儿经验。社区妇联主席、社区工作者及温州年轻妈妈志愿者共同参与,组员在看待孩子做作业拖沓、夫妻双方教育的矛盾,与婆婆教育孩子上的冲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集体参与,群策群力的方式,让组员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找到更符合自身及家庭的一种教育方式。组员表示在活动中学习到了很多,比如在如何与孩子交流上,在性格上、行为上作为孩子的榜样。
第三节主题活动:“夫妻同心,和谐家庭”
此次活动主要围绕家庭环境氛围以及夫妻家庭育儿角色分工配合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为出发点展开讨论,通过组员间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帮助组员自身了解夫妻角色分工配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自己的爱人有效沟通、团结协助,为自己和孩子建立起健康、和谐、幸福、发展的家庭。社工向组员罗列六种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氛围,让组员展开讨论。活动还成功邀请了拥有婚姻经验的督导及来自温州志愿者的参与,进一步促进组员认识,进一步拉近组员关系,讨论夫妻关系的维系,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协助组员更好扮演妻子和妈妈的角色。
第四节主题活动:“尊老爱老,把爱传递”
巩固组员关系,引导组员在家庭环境中如何协调自身与老人(长辈)的关系,分享作为媳妇在对待自身与婆婆相处的技巧,对丈夫作为儿子中角色的理解,协助组员在家庭中更好扮演媳妇和妈妈的角色。社工引导组员共同讨论了关于在家庭中尊老爱老营造的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养成学会尊重和感恩等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第五节主题活动:“压力调试,亲子共欢”
带领组员走出家门,感受城市美丽的风景。通过热身小游戏“打傻瓜”,并附加了社工精心设计的小惩罚游戏。比如,成员违反了游戏规则,就会被惩罚帮妈妈捶背、按摩、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等充满爱和感恩意义的事情。增进亲子之间彼此互动的“夹珠子、咬杯传橘、背靠背搬瓶子、蒙眼喂食”四个任务不仅仅为组员带来了欢乐,更多的是让亲子彼此之间融合在一起。
第六节主题活动:“友情回顾,抒缅情怀”
总结与巩固小组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并处理好组员的离别情绪。社工有效地帮助组员重新梳理在服务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明确自己的家庭定位,清晰自己的角色分工,帮助组员更好地提升在家庭关系中的协调能力、引导能力以及对孩子的教养能力。社工鼓励组员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像小组内那样去表达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征求组员对小组活动的评价,并对参与社区相关家庭辅导活动给予建议。
四、案例评估
活动前两节组员都还不够熟悉,在活动中比较拘谨,但随着逐渐认识,小组活动中参与者都非常积极地配合社工的计划和安排,积极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并用于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给活动带来了良好的氛围环境。个别组员在事业和家庭上都有着相当丰富和成功的经验,而且在性格、态度上也比较活跃和积极,所以在活动中为组内的氛围和组员积极性的带动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小组参加者反馈:组员A: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组员B:我们很感谢这次活动,大人小孩都很开心,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组员C:这样的活动真开心; 组员D:这次活动很开心;组员E:这样的活动很好。
小组活动目标得以实现在于通过前期社工服务搭建了城市流动人口妇女服务平台,小组通过社工的引导,让组员之间彼此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选取服务群体较为关心的核心问题,开展了家庭生活教育,体现了小组服务活动内容的需求针对性,组员能够在彼此观念的交换中学到婚姻家庭的生活经验。小组活动的不足在于带领社工经验缺乏,引导技巧及活动设计内容尚不够丰富,在小组气氛的带动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思考改进。
五、专业反思
在社区城市流动妇女的服务上,前期社工也面临着服务群体不愿参加相关服务活动的困境。很多流动妇女作为全职妈妈,需要接送孩子上下学,而且又有繁重的家务,因而她们也较为关注可以得到的现实的生计发展帮助,而不是单纯的社工探访服务的帮扶。通过结合服务群体密切关注的孩子教育问题及承担亲子教养能力不足引发的现实矛盾,社工联合社区居委会和当地的社区社会组织以“三社互动”的模式 组织了“与孩子的心理对话”育儿知识培训,邀请资深心理师进行现身说法,受到了服务对象群体的认可。社工借此契机扩大了相关服务的宣传,招募组员,将服务延伸至小组服务。社工在小组活动中虽然婚姻家庭知识不足,但是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运用尊重与接纳,热情待人等小组工作技巧带动了相关参与成员的讨论。作为开发以城市流动妇女社会工作实务为主的引导式讨论小组,社工做了首次的大胆尝试。通过组员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产生的家庭矛盾及纠纷等开放式探讨活动,得到了服务对象的大力支持,在小组即将结束前穿插了亲子游活动检验了小组活动成效。同时,考虑年轻社工自身在总结引导讨论婚姻家庭矛盾缺乏经验及面临组员创伤生活经历情绪处理技巧的不足,社工不仅仅争取到了督导的支持,也引入了具有丰富婚姻经历的志愿者,促进了小组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简介:
陈藤,27岁,2012年毕业于海南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民政部 李嘉诚基金会大爱之行——“情暖新厦门人”城市融入与社会参与社工服务示范项目项目社工。
黎正闻,24岁,广西民族大学社工系学生,民政部 李嘉诚基金会大爱之行——“情暖新厦门人”城市融入与社会参与社工服务示范项目项目助理。
(厦门市湖里区希望社工服务中心)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