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自身弱点关注专业成长—拾荒空巢老人个案(5)

2014-08-28 09:49   乐雅社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也许每个社区里都会有这样一些行为习惯独特的长者: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但同时,他们亦渴望被了解、被接受、被尊重,而不是“被清理”。

反思

从2009年3月12日到11月6日,将近8个月的时间,阳光社工们陪伴着这对空巢老人一同走过。这期间,有挫折、困惑,也有欢乐、成长。现分享以下几点感受,以期共勉。

1.保持对案主的尊重。在这个个案里,杂物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两位老人家如此抗拒将杂物清理掉,是否会有种“你们是不是也要连我这个老而无用的垃圾也清理掉”的感觉呢?对于G伯说自己已去世的表达,我们要深思,他的内心是如何看待他活着的状态的?对于年纪这么大的老人,我们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来与他们沟通,居委会及街坊所说的“垃圾”在他们的心里可能并不是“垃圾”(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物品对他们的意义,了解他们如此守护这些物品的原因),所以当我们在对话中提到“垃圾”一词时,可能已经伤害了他们,所以我们用“整理”一词来代替“清理”。具体的跟进进度要放慢,物品的处置要征求老人的意见,让老人感觉到我们是在帮他而不是强制他。社工要努力不受其他人称呼案主为“垃圾户”的影响,更不能用“垃圾户”来称呼案主,对案主的尊重和理解在人前人后一致的,要表里如一。

2.运用个案管理模式,主动链接社区资源。在此个案里,只专注于和案主家庭的沟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将案主的邻居、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工会、物业公司等各种正式、非正式的社区资源调动起来,和案主一起改变。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各方对案主的态度十分消极,称其为“垃圾户”,认为他们“无法沟通,不可能有改变的了”,因此需要“强制清理”。而通过社工的专业分析,他们也逐渐客观地看待此个案,尝试换位思考,从两位老人的角度看待整个事件,并逐步转变对此个案的处理方式,决定“给大家一点时间”。各种社区资源“动”起来之后便形成了一个与案主相关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旦老人家出现突发情况(如需要整理房屋、生病等),这个系统便会作出回应(如居委会安排环卫工人帮忙整理房屋、变卖杂物,工会帮忙办理入院手续等),为两位老人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社区照顾。

3.克服自身弱点,关注专业成长。社工在接触此个案时,所遇到的第一个障碍便是自己。传出难闻异味、堆满杂物整年不见阳光的房屋,瘦小虚弱、排斥他人的长者,这一切对于刚进入社区的社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社工刚开始接触案主的那个月里,每次探访回来,都会时不时地闻到一股异味,似乎仍未离开那个充满异味的环境。但同工们互相鼓励,努力克服自身的“洁癖”,在探访时尽量忽略恶劣的环境,近距离和案主接触及面谈。而这种接触正是与案主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基础。一个微笑、一个握手、一个搀扶,对两位老人家而言,都是那么珍贵和温暖。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