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同行——老年长期病患互助支持小组

江海容 杨召慧 2014-08-08 09:57   《中国社会工作》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文介绍了社会工作者介入老年长期病患,从老人自身、同辈、邻里、社区、社会等不同层面入手,为其构建全方位的支持网络,从而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的小组工作案例。

原题:携手同心 “医”路同行——老年长期病患互助支持小组

长期病,俗称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为代表的一类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B社区为四川省成都市区内典型的城中村、老社区,辖区内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比较多。调查发现,B社区很多长期患病老人都是独自居住的,由于儿女不在身边,很难得到良好的照顾,加之社区邻里之间也缺乏相互支持,使得长期患病老人的康复面临很多的困难。因此,社会工作者给予了介入,期望透过发展和完善老人的资源网络来为老人提供支持,即从老人自身、同辈、邻里、社区、社会等不同层面入手,为其构建全方位的支持网络,从而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一、需求分析

B社区是一个老城中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大都搬离了,很多家庭都只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社区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病的老人比较多。由于居住条件比较有限、缺乏家人照顾、疾病恐惧等因素,这些老人的康复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后对这些老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需求评估,并了解到了其主要需求:

获得社会支持的需求。老人的家人由于工作忙、离家远,有时不能给予老人很好的照顾。同时,有的老人由于长期患病,性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疑心重、烦躁、乱发脾气等,致使其难以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因此,需要帮助他们发展支持系统。在同质性的患病群体中,服务对象的心理与情感更能够获得理解与支持,从而使他们有力量、有信心面对困难。社会工作者期望通过小组的方式,建立起一个服务对象之间互助交流的平台,以他们的同质性及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来帮助自己,形成支持网络,从而能够更好地生活。

增强康复信心的需求。一些患病的老人由于对病情不了解,存在焦虑、恐惧等心态。此外,由于家人缺乏照护技巧,他们面对突发状况时往往不知所措,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介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恐惧和焦虑等心理问题,让他们树立信心,学会正确认识与看待自己的病情,活在当下。

提升康复能力的需求。由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多服务对象及其家属都选择在家照护。但因为服务对象自我康复能力较差、家属缺乏照护技巧、社区歧视等,使得服务对象很难得到周详的照护。因此,服务对象希望能够学习一些自我康复和保健的方法与技巧,提升自我康复能力。

扩大人际交往的需求。受身体条件的影响,加之患病的限制,患慢性病的老人活动和交往的空间都比较有限。同时,由于社会对服务对象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认识与歧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对外交流,使其交际圈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封闭,以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他们拓展交际圈,鼓励他们积极走出家门。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