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角色转换帮助调整“孤儿”的不良情绪(2)

2014-08-21 10:40   互联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鼓励案主积极参与行为改变的整个过程,并对自己行为变化负责。人的某个行为会导致环境变化,并进而影响他的后继行为,所以,认为人可以根据自己行为的后果调节自己的行为。

社工经过分析,得出案主存在以下问题:

1. 家庭情感支持功能失调。

2. 案主出现了家庭角色失调。

3. 对自己的不良情绪选择了错误的宣泄方式。

理论基础

心理与社会学派把人的行为及其障碍放在社会中考察,它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所以只有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即考察"人在情景中的状态",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它认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人、环境以及二者的交互影响。"人"是指个人内在的稳定的心理结构与特征,以人格特征、自我意识为主体;"环境"是指个人生活的社会网络以及物质环境。在人与环境交互影响的体系中,任何部分的改变,将引起其他部分的改变,如此不断地交互影响、模塑,最后达到平衡状态。心理与社会学派为理解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人的内在心理机制、人格特征与自我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也必须在环境中才能治愈。虽然考察的重点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但这种考察不能离开特定的环境。社会工作个案的首要任务在于调整人的人格体系,并配以环境的调整,从而促进人格的成长与适应。

服务目标

总目标:调整案主重塑家庭情感支持网络,帮助案主完成家庭角色转换。

具体目标:

服务计划与过程

服务计划:

1、自我管理。鼓励案主积极参与行为改变的整个过程,并对自己的行为变化负责。人的某个行为会导致环境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他的后继行为,所以,认为人可以根据自己行为的后果调节自己的行为。

2、联合家庭治疗模式。该模式虽然是家庭治疗,但是其落脚点始终是个人。认为家庭是塑造人性的工厂,家庭在个人自我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沟通的方式、家庭的潜规则能影响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而改变家庭的沟通方式与家庭的规则则可以提升个人的自我价值感。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