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角色转换帮助调整“孤儿”的不良情绪

2014-08-21 10:40   互联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鼓励案主积极参与行为改变的整个过程,并对自己行为变化负责。人的某个行为会导致环境变化,并进而影响他的后继行为,所以,认为人可以根据自己行为的后果调节自己的行为。

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化名):小米, 性别:女, 年龄:11岁,案主父亲在案主四岁时候去世,母亲另组家庭,有一继子,加之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平常无暇顾及女儿。案主与八十多岁的祖母生活在一起,主要经济来源为社区低保。生活学习费用由两个姑姑共同负担。案主平常还要肩负照顾奶奶的任务。

案主自述:(为什么不遵守大家活动的规则呢?这样是不礼貌的。)我就是不懂礼貌,又没人教我。我爸爸早就死掉了,我妈妈也只我打电话才会问一下。(为什么会觉得一整天都心情不好,什么都不想做呢?)反正我好倒霉的,就心情不好。回家奶奶又啰嗦,又没人陪我玩。

家长口述:小孩子很可怜,爸爸很早就不在了,妈妈基本不管,等于是孤儿。吃穿学习都是亲戚接济,性格比其他小孩子早熟敏感。亲戚已经尽力为其提供了经济支持,保证学习生活,但是其他方面无能为力,只能靠自己努力。希望学校多加强管理,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家长对老师不会有任何不满。

学校老师评价:聪明的孩子,但是学习不够主动自觉,贪玩。有时候不服从老师管教,和同学容易发生冲突。家长不上心,学习也不可能代替家庭教育。

问题诊断

案主家庭环境是整个事件的核心,案主因为不健全的家庭结构,没有充分享受应该有的情感支持和家庭交流沟通。家庭在个人自我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对处于人格与自我形成中的孩子。案主对父母家庭的情感依赖这一基本需求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正常满足,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最终结果就是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低落与丧失。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