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区”社工项目的困境突围
以上几点困境也着实在影响着“三区”社工项目的运作,也是项目组织方和实施方不断商讨的焦点。究竟如何做到困境突围,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更加多元的智慧。在此,笔者就此次走访所思所想进行一些整理,期望能够起到抛砖迎玉的作用。
1、“收编”与“转岗”:突破人才之困
西部地区的民间公益发展较为迅速,服务涵盖到社区中的不同群体,他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人才培养及项目运作的思路,也能够较从容的面对本区域的风土人情。如何将草根公益组织“收编”,将基层社会工作人员进行“转岗”,或许就是“三区”社工项目突破人才困境的思路。同时整合当地本土公益人才资源,通过政府和民间合力支持本土有一定服务能力的公益团队和公益人才,投身到“三区”社工项目中来,真正实现“三区”社工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2、“镀金”与“进修”,突破认知之困
任何一个地区的公益人才培养都要经过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很难做到速成,而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突破人才培养的困境呢?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好每年度中央财政和福彩公益金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训这一项目与资金,整合优势的培训团队和培训机构,为本土社会工作人才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力争通过理论学习,实务传授,实地见习,服务反思,过程督导等多个方面实现本土人才的“镀金”。另外需要在社会工作专项服务有限的经费中适当提取部分作为优秀本土人才“进修”的费用,通过政府支持一部分,机构补贴一部分,优秀本土人才自筹一部分的方式实现外出考察,多点学习交流的本土人才“进修”之路。只有这样内外兼修,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才能够真正突破认知之困,拓展服务思路,提升服务质量。
3、“移植”与“嫁接”,突破能力之困
东南沿海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时间较长,能够较好的整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并且不断融入本土文化,实现服务方法和服务模式的本土化。而内地要想尽快提升本土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做好“移植”和“嫁接”尤为重要。所谓“移植”即是通过与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较好的社会工作机构合作,共同培育本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全方位的人财物扶持,将东南沿海优秀社会工作机构引进内地,使之在内地生根发芽,真正实现机构管理和服务的内地化。另外“嫁接”则是通过引入专业服务人才,搭建社工学习平台,通过定期人才交流,服务分享,督导培训等,将东南沿海地区先进的社会工作服务经验逐步“嫁接”在内地社会工作发展的优秀项目中。相信通过两到三年的“移植”和“嫁接”,内陆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集群”与“内聚”,突破环境之困
在内地目前发展社会工作的资源有限,要想较好的突破之一环境掣肘,就必须做到服务“集群”化,人才“内聚”化。将优势资源投入在特定的服务领域和区域,避免遍地开花,做到服务集中,影响力汇聚,再通过服务规范化的建立,通过常态化跟踪与引导示范,逐步形成区域品牌效应,让社会各界真正看到社会工作服务的成效,再逐一推广会更容易真正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的价值。
另外,针对目前优秀本土人才较为欠缺这一普遍现象,揠苗助长是很难真正实现人才质的飞跃,只有将有限的专业人才形成一个小的服务团队,彼此之间互相支持,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行动中成长,才能真正培育出一批有能力胜任内地社会工作服务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还要避免急于求成,做大蛋糕的心态,真正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诚然,作为后发展地区,在经济压力面前,政府和居民更多的关注的还是生计的物质需要,还较少能将执政重心和生活重心放在精神生活建设上来,对于社会工作服务常常存在一种锦上添花的错觉。在这一困境中,社会工作者只有不断坚守服务基层,服务于弱势群体,扎扎实实做出典型,打造出服务品牌,才能够真正赢得居民和政府的支持票,待到那时,内地社会工作发展的春天才会到来。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除了本土的动力之外,还需要外部的助推力,笔者在此也期待有更多的社工能够关注、关心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尽己之能,输入信心和力量,通过内外合力下共同推动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
作者简介:陈忠华,广州市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悦华社会工作研究与发展中心总干事、研究员,广州市社工督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