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人缺钱缺认同 医务社工夹缝中求存(2)

2014-10-29 10:12   哈尔滨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12年,“南岗黑大社工服务中心”与南岗区人民医院合作,在该院开辟了东北三省首个医务社会工作者“试验田”,医务社工在我市正式上岗。它的出现让我市在探索破解看病难和缓解医患矛盾的路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医务社工成长并不顺利,甚至是在缺人、缺钱、缺认同、缺制度保障的夹缝中求存。

成长烦恼一箩筐

有数据显示:国外每20个床位就配一个医务社工,台湾每100个床位至少有一个医务社工,而我市绝大多数市民目前还没有机会享受到医疗社工服务。说到行业现状,孙志丽无奈地表示:“冰城医务社工发展并不理想。”

覆盖面窄

缺兵少将制约专业化进程

据了解,当前我市设立医务社工试点的只有哈医大一院和南岗区人民医院这两家。在这仅有的两块“试验田”里“耕种”的专职社工只有两三人,算上兼职人员也不过10人,其中兼职人员都是社工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基本上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帮忙,工作时间不固定、流动性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医务社工根本不可能常驻医院,只能不定期地到医院组织一些活动,导致医务社工服务很难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

更重要的是,由于专职社工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市医疗社工专业化进程,目前开展的很多服务只停留在帮助患者家属的简单劳作。刘医生告诉记者:“在南岗区人民医院,大学生社工们都集中在康复科,而最常见的工作是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移动,他们分担了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工作。”但在周健等专业人士看来,简单的照顾病人并不能算是职业化的社工服务。

周健表示,专业的医务社工会以病人为中心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如心理辅导、社保政策咨询、医疗知识讲解等等。例如,住院过程中出现了欠费,社工便会详细地了解患者家庭状况,看看为什么没续费,是经济困难还是家庭纠纷。如果确实没钱,社工会联系慈善部门为患者链接社会救助资源;如果是家庭纠纷,社工会帮助病人梳理家庭关系。而这一系列的专业化服务如果没有专职社工系统性跟进,单靠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大学生志愿者恐怕很难完成。

制度短板

人才流失硬件设施不配套

据孙志丽介绍,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医院甚至连“社会工作服务部”都没设立,在制度建设上我们与香港、北京、深圳等社工事业发达的城市还有很大差距。

制度短板最严重的后果是我省培养的社工人才严重流失。“我的一个学生毕业后很想留在哈市做职业社工,但当时医院没这个部门没法接收,最后这个学生只能‘南飞’。”孙志丽说。

制度短板还导致了硬件的不足。据调查,我市的各大医院在设计建造时都没有为社工活动预留场所。即使在有社工服务的医院里,很多活动如心理疏导等都要在会议室进行,缺少温馨舒适的专业环境往往会让效果大打折扣。

待遇偏低

多元化筹资渠道尚未建立

资金问题同样是制约我市医疗社工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潘思雨介绍,像她这样的专职社工每月只有2000元工资,社保、公积金等待遇都没有。

据了解,东北三省首个医务社工“试验田”——哈尔滨南岗区人民医院社工服务试点由区政府出资购买社工机构服务向居民免费提供。资金来源主要靠区政府,过于单一,多元化的筹资模式尚未建立。而香港等社工事业发展较好的地区除了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有慈善捐助等多种方式。

值得欣慰的是,黑龙江工程大学社工专业团队去年参与了李嘉诚基金会资助的“宁养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可以说在我市开辟了社会工作多元化募资的先河。

485b3997b16c15ba2df602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