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社工站建设——工业发展区聚焦困难群众 服务乡村振兴

2022-01-05 09:37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工站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工作者在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并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整合辖区内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培育本土社会组织,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围绕社会救助、儿童关爱、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等领域开展多样化服务,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及文明发展。

图片1

一、 向日葵社会工作事务所运营的社工站

潍坊市坊子工业发展区实际上是一个有着铸造传统的农村镇。共有5个农村社区,25个行政村,面积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万,耕地2.05万亩,辖区内现有困难群众861人,其中低保对象480人、特困供养人员86人、孤困儿童32人、困难残疾人240人、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对象23人。

潍坊市坊子工业发展区社会工作服务站于2021年7月建成启用,由区民政局主办,委托潍坊向日葵社会工作事务所运营管理,现有工作人员3名,其中专职持证社工2名,专职工作辅助人员1名,另有兼职持证社工4名。同时,专门聘请3名经验丰富的社工师定期对社工站有关工作进行督导。社工站建设主要致力于在精准落实政府各类惠民政策的前提下,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切实为困难群体提供心理疏导、生活照料、教育培训、政策宣传、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全面满足低保、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群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社工站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工作者在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并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整合辖区内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培育本土社会组织,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围绕社会救助、儿童关爱、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等领域开展多样化服务,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及文明发展。

二、社工站的三类服务内容

社会工作服务站的主要服务概括为常规性、专业性、特色性三类服务。常规性服务以怡情益智、培养居民兴趣爱好为目标,以社区普通居民为服务对象;专业性服务以抚危、救困、解难为目标,主要以社区内有特殊问题和特殊需求的弱困居民为服务对象,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服务手段;特色性服务以本社区的特殊区情为基础,以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特色建设为目标,以辖区普通居民为服务对象。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人力资本。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儿童的合法权益,各种保障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儿童的生存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但是,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快和利益结构的调整,仍有一些儿童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自身残疾、缺乏有效监护等原因,一些冲击社会大众视野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

潍坊市坊子工业发展区孤困儿童32人,这些孤困儿童问题格外突出,他们多数家庭父母双亡,或者父母重度残疾无生活经济来源,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陪伴的缺失,导致情感的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往往比较内向,不善表达,不懂得如何和长辈及伙伴沟通,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变化,生理方面的护理,特别是女孩自我保护意识等尤为重要,急需通过社工、志愿者介入,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服务,切实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针对孤困儿童生存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潍坊市坊子工业发展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以孤困儿童为切入点,着重实施了“石榴妈妈有办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困境儿童守护计划”,采用“1+1+N”服务模式,以风险预警评估、逐人逐户建台账、完善监护体系、个性化关爱陪伴和社会融入等服务为主线,实施定人专项帮扶,即由1名持证社工、1名心理咨询师、数名志愿者(有孩子所在村居儿童主任为主组成)定向帮扶1名孤困儿童。社工站指导辖区内25个村儿童主任带领居民成立志愿服务队,并通过培训、督导每个村的儿童主任,逐渐完善儿童主任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儿童工作者业务水平,满足孤困儿童的学习提升、心理辅导、兴趣拓展、健康习惯养成等方面的需求,营造和谐、有爱的孤困儿童救助关爱浓厚氛围,形成孤困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合力,打通关爱孤困儿童的“最后一米”。

三、社工站成立后发生的社工故事

服务对象宋某,男孩,今年上小学二年级,5岁时其父亲去世,从此失去了依靠,目前他与患有脑瘫的母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依靠姥姥照顾生活,虽然当地政府已按规定为其及家人办理了实事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和低保等社会救助,但由于缺少陪伴、沟通交流,他的家庭支持基本缺失。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他性格胆小而内向,不喜欢主动与同学沟通交流,显得很不合群,在学校虽然老师对他很关照,但由于不会很好的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他甚至偶尔还会受到个别同学的欺负。

服务对象李某,男孩,今年就读小学一年级,母亲身患小儿麻痹症、一级残疾;父亲小儿麻痹症致二级残疾,并伴有癫痫,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其爷爷打零工和当地政府为其及家人办理的实事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低保、残疾人补贴等社会救助资金,家庭抗风险能力很差。贫困的家庭环境及父母的身体状况,导致李某小小年纪过早成熟,心理压力较大,在与社工、志愿者沟通时,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早熟”,眼神里对父母身体充满了担忧。而且当社工、志愿者与其母亲谈起孩子的成长时,其母亲哭着说:“现在政府对我们一家非常照顾,经济上没有多大困难,我更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不指望孩子日后能有多大的出息,只希望他身心都能健康并快乐的长大”。

针对案主的这些问题,一是社工多次到案主家中了解实际情况,通过沟通交流、实地观察和家访等形式,并采用“一表一卷一评估”的方法,对案主的生理、心理、生活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评估,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措施。二是实施“1+1+N”服务模式,实施定人专项帮扶,为案主指派1名持证社工、1名心理咨询师、数名志愿者(有孩子所在村居儿童主任为主组成),结对救助帮扶孤困儿童。三是实施了“社工评估、志愿者建档、心理咨询师疏导、儿童主任协助”的工作模式,通过一起过生日、阅读、做游戏、看电影等方式,每两周对孤困儿童进行“一对一”的陪伴,增加孤困儿童与“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四是每月组织开展一次集体陪伴,将有意愿的孤困儿童集中起来,通过观看励志电影、参观科技馆、组织集体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们彼此沟通交流,互相学习提升,增强应对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不断扩大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

四、 普遍认可的服务成效

一是增强了基层民政服务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发展了服务专业、群众认可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协作联动机制,在基层广泛开展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和邻里互助为重点的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基层民政力量,提升了基层民政服务能力,缓解了基层民政部门“人手紧缺”的问题,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是撑起了孤困儿童保护伞。通过开展“石榴妈妈有办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困境儿童守护计划”等社工项目,提升了孤困儿童的安全意识,增加了他们的生理、心理知识,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降低了在同伴面前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有利的促进了儿童福利保障和关爱服务的专业化、系统化、常态化,持续提升全区孤弃儿童、农村留守(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和关爱服务能力水平。

三是拓展了困难群众保障范围。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社工服务,以关爱孤困儿童为试点,推动实现了服务保障对象向更多低收入人群和有需要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延伸,保障内容从以资金物质为主向“物质+服务”转变,服务方式从过去“人找政策”向“主动告知、精准施策”转变,保障标准从“定期调整”向“动态调整”转变。

潍坊市社会工作协会供稿

  • 关键字
  • 责编:段冬蕾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