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社工站乡村社工:关注的不仅仅是留守儿童

王会贤 2015-08-13 10:53   公益时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7月底,《公益时报》记者随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与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到重庆走访“乐和之家”项目。该项目最初是要做农村互助会(现改叫促进会)的,2013年由光彩支持,留守儿童关怀是项目的重要部分之一。

原题:乡村社工:关注的不仅仅是留守儿童

羊桥社工带孩子做导引术

思源小学的乐和书院

楠木桩村的农副产品

7月底,《公益时报》记者随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与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到重庆走访“乐和之家”项目。该项目最初是要做农村互助会(现改叫促进会)的,2013年由光彩支持,留守儿童关怀是项目的重要部分之一。

观察这一项目的优点和缺点,或许会对公益组织如何参与乡村建设产生一些启示,也让我们对留守儿童等乡村问题的现实多一些了解。

社工:低工资没社保的90后

巫溪县羊桥村是一个看上去就不穷的村子,基本不需要物资捐赠,有村民还说:“我们比你们社工吃的穿的还好呢。”户籍人口4000多人,加上高山生态移民搬迁过来的共有5000多人。小学生1000多名,留守儿童200余人。

羊桥村的乐和之家大院不是新建的,是一位热心大姐听说乐和之家要找个地方做活动,主动提出“来我家吧”。于是堂屋做孩子们的活动厅,左右两间小屋分别用来放图书和老人、妇女们的文娱道具,三八、六一、九九部队都在这里得到乐趣。

如此大的一个村,社工站覆盖范围有限,住得远的村民就较少参加促进会的活动了。

走访当天,社工站正举行大暑节气活动。孩子和妈妈们在社工的组织下做“导引术”(一种传统运动)等,还喝到房东大姐准备的消暑汤。

社工站里共有三位社工,带孩子们做导引术的是陈晓,一位92年出生、来自贵州的姑娘,“我自己也曾是留守儿童,如果以前有人这么关心我就好了。”这是陈晓的感慨。由于离家远等原因,她每年只回家两次,对于自己未来的计划,她还没多考虑,“家里一直在催找对象,自己也有点急。”

最初,三个姑娘是在镇政府住的,但到村里要走20多分钟,赶上做活动、家访等经常来不及回去吃午饭,于是就在村里租了村民的房子住,自己做饭吃,虽然每月有几百房租,但方便了许多。

“村民、书记都说好,就是待遇高不了。”乐和之家项目社工的工资基本在2000元左右,除重庆市南岸区峡口镇的社工因得到政府购买,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有社保,其他大部分社工没有劳动合同,没有社保。

地球村的解释是,因为是项目制,人员流动性很大,所以是以志愿者的形式招募,工资以补贴形式发放并购买了意外险。待遇低、没有保障是项目社工流失率高的原因之一,还有家人不同意、工作不顺利等因素。

另一个项目点楠木桩村的社工李慧,已经换到第4个搭档,幸运的是,李慧的父亲并不反对她的工作。项目督导刘园自己也从驻村社工一步步走过来,深知坚持下来的社工不容易,说起社工流失、待遇低几乎落泪。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