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残疾妇女风雨无阻出售手工制品无销路

2013-12-17 13:32   每日新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每到下午2点,在天津市津南区福松源庄临时市场上,都会有一位残疾妇女风雨无阻地摆摊出售手工串珠制品。虽然马义的串珠生意有了起色,但稳定的客户依然很少,而且每天出摊也让她身体吃不消。

每到下午2点,在天津市津南区福松源庄临时市场上,都会有一位残疾妇女风雨无阻地摆摊出售手工串珠制品。残疾人马义通过灵巧的双手制作工艺品,但产品却一直销路有限。近期,其所在社区、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为她联系厂商收购,帮助她在网上销售串珠制品。

  身体残疾家境困难 巧手马义学会串珠

家住津南区双港镇福松源庄的马义今年42岁,自小患脊椎右突,身高仅1.38米,体重不到60斤,被残联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2003年,马义嫁到了津南北马集村。婚后的日子并不富裕,马义和丈夫一起做小生意,卖鱼、卖菜,还去塘沽开发区残疾人工厂干过,尽管夫妻俩辛勤劳作,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

2006年,马义艰难地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但也因此不能再出去工作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各种费用都在增加,他们夫妻还要赡养马义的生父母、养父三位老人,医药费等又是个不小的开支。2012年的一天,马义在大胡同批发市场的一个串珠摊位前,看到一位姓潘的师傅在教授别人制作串珠。“听说手工串珠是时尚和流行完美的结合,还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后销路也不愁。”她一下子着了迷。

虽然身体不便,但她下了决心,准备好好学习编织串珠技术。一有时间,她就搭乘交通工具往大胡同里赶,拿着笔记本记下潘师傅教的计算、构图、调试密度、编织方法。对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潘师傅手把手地指导下,她编织了第一个“红苹果”,看着自己亲手编织出的工艺品,学习期间的困苦完全被抛到了脑后。她不满足于简单的编织,还自己从图书大厦买来了学习串珠的相关书籍,并且每次进货,她都求潘师傅多教她一些花样。

  串珠编织得到认可 社区帮助解决销路

马义的时间表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早晨5点多起来给一家老小做早点,然后送儿子去学校,回家后就赶紧开始编织,中午给家人做饭后,下午2点多出摊。4点多去学校接孩子,为了多编织点作品,她每天都干到晚上11点多。因为编织串珠需要把线勒得很紧才行,她的两双手已经都布满了厚厚的老茧。渐渐地,马义编织的手艺越来越好,在出摊的时候,经常有顾客要求她编织自己需要的图案,马义就自己设计,想方设法让顾客满意。就这样,她的回头客越来越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虽然马义的串珠生意有了起色,但稳定的客户依然很少,而且每天出摊也让她身体吃不消。社区的工作人员得知马义的情况,决定帮她一把,他们和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联系了一个厂商负责收购,社区把马义的作品一件件标上名字和价钱,然后从网上把照片传给对方。现在马义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社区也打算进一步和妇联、残联联系,帮马义渡过难关。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