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组背景
(一)服务对象需求分析
据《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相比2020年的抑郁风险检出率(19.0%)有所下降。在该报告中还提出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我不能忍受没有手机”表示同意,这表明这部分青少年可能已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
玉塘某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日常课堂教学注重开放互动,形成以遵循四季自然发展规律的以“校园生活四季”为主题、立足学生立场、着眼学生自觉成长的学生校园系列活动。为切合学校校园生活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韧性,拟开展青少年情绪管理小组活动。
(二)理论框架与设计逻辑
基于生态心理学与表达性艺术疗愈理论,构建“自然隐喻—具身感知—象征表达”三层干预模型:其中自然隐喻主要以天气、风力、植物等意象外化抽象情绪,降低认知负荷;具身感知主要是通过风力模拟、材料采集等身体互动激活情绪记忆;象征表达主要借助艺术创作实现非言语情绪释放,突破表达防御。利用自然事物的变化,激活小组成员的具身感知的同时,实现情绪的觉察,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将自己的感知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情绪表达与释放的目的。这三者层层递进,将自然、身体感知、情绪调节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小组成员能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物,随时随地的来觉察、表达、调适自己的情绪,使得自己的身心处于健康状态。
(三)服务目标设定
短期目标:80%组员能使用自然意象描述情绪,掌握2种以上情绪外化技巧。
长期目标:建立“自然心途”学生互助社群,形成可持续的同辈支持网络。
二、小组过程
第一节:破冰契约与情绪气象图。
本次集会通过热身小游戏快速拉进小组成员之间的距离,建立融洽的小组关系,并利用“情绪天气猜猜乐”初步建立自然环境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小组刚开始,为活跃气氛,社工带领组员一起玩破冰游戏“名字逛三园”:组员围成一个圆圈,接着引导组员按照顺序根据旋律说出自己的姓名和爱好。组员起初对旋律、小组成员不熟悉,大部分都说错,导致参与兴致不高,社工马上进行示范以及让组员先进行简单的认识,并自行选定旋律,以此激发了组员的参与兴趣,最终一次性过关。随着破冰游戏的顺利进行,小组的氛围逐渐活跃起来,社工带领组员玩情绪天气猜猜乐,利用天气状况组员初步建立起自然与情绪之间的联结,引导成员察觉天气变化与情绪变化的关系:下雨--伤心;晴天--快乐;狂风暴雨--愤怒等等,将组员的注意力从外部环境变化,引到对于自身状况的感知。接着让组员初绘“我的情绪气象图”,用不同颜色和天气状况标注情绪高峰/低谷,并分享“哪些事像春雨一样影响心情”。
第二节:风力模拟与自然物解码。
本次集会利用“人工造风”让小组成员进一步体会自然环境变化与自身情绪感受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化自然环境与情绪感受之间的联系。
社工首先给20分钟让组员完成上次的“我的情绪气象图”的绘制并分享。随后,社工给组员讲解风力情绪实验室的规则并发放相关的风力创造材料。组员两两组合,一名组员用电风扇、扇子、不同形状大小的树叶、花朵等物品模拟自然界的不同风力,随后让另一名组员用词语描述“风带来的情绪感受”(如微风=轻松,狂风=愤怒),引导组员发现自然的动态变化与情绪变化之间的关系。活动结束后,组员对此还念念不忘,想要多次参与此环节。通过此环节,组员对自然与情绪的联结更加的深刻,对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有了载体。
第三节:纸飞机释压与乌云转化。
本次集会是通过“情绪外化”技巧让组员感受及释放自己的情绪,学会处理消极情绪的方法。
社工带领组员进行“情绪纸飞机”游戏,组员用彩纸制作纸飞机,并在纸飞机的一半机翼上写下“常见的消极情绪”,放飞后集体讨论如何回应这些情绪,并写在另一半机翼上面。接着,组员将“烦恼”(提前写好消极情绪词)吹入“乌云”(黑色气球)中,扎破气球后取出纸条,集体讨论“如何用彩虹方法解决”(如运动、倾诉)。此环节通过仪式化行为释放负面情绪,促进正向转化。也让组员学会“情绪外化”的方法,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管理消极情绪的方法。
第四节:情绪花朵与心语漂流。
本次集会通过艺术创作整合情绪体验,强化自我接纳与社会支持。
对于儿童来说,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会遇到一些障碍,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及需求。因此,该环节社工让组员创作“我的情绪粘贴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背后的需求。每一幅情绪粘贴画背后都是组员不一样的情绪表达及需求,蕴含着组员对自我的感知与表达。组员们都认真制作,有艳阳高照、风和日丽的温柔,也有阴雨绵绵、电闪雷鸣的愤怒,活动气氛渐入佳境,内心的创造力也得以释放。有的组员制作完卡纸正面后,又主动创作了卡纸反面;有的组员开心地跟社工分享自己的粘贴画所表达的意思。社工一直陪伴,协助组员制作,并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第五节:成长回溯与未来之信。
本次集会巩固干预成果,促进经验内化与生活迁移。
在本次集会中,社工带领组员一起种植心灵花园,一起利用超轻黏土制作一个花坛,以及花朵、树木的枝干,然后利用拾取到的落叶、落花作为花瓣,组装成一个心灵花园。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在落叶、落花上面写上自己常用的调节情绪的办法。最后将所有人的作品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情绪花园”,为本次小组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后,社工积极引导组员回顾小组的前四个环节,并组织全体组员一起合影留念。作为小组活动的最后环节,总结回顾及活动反馈的收集非常重要,通过回顾总结能够很好地让组员加深对活动内容的印象,有助于组员在小组结束后对信息进行消化吸收。
三、小组成效
这次小组活动带给组员一些启发,组员们开始尝试用自然界中的现象或者是自然物品表达自己的情绪,向老师或者家长诉说自己的开心或者难过。小组结束后,组员在参加者意见反馈表中表示对小组的满意度为98.6%,通过《儿童情绪调节问卷》前后测显示,70%的组员通过活动能够采取合理的方式来调节自己情绪,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小组反思
(一)专业经验总结
嵌入学校特色发展基因:玉塘某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活动设计形成深度呼应,玉塘某学校秉承日常课堂教学注重开放互动的理念,遵循四季自然发展规律,立足学生立场、着眼学生自觉成长,形成以“校园生活四季”为主题的学生校园系列活动,本次小组的主题完美的契合学校的特色发展规划中。
非言语表达的技术价值:艺术创作显著降低青少年情绪表露阻抗,尤适用于高防御性、低语言表达能力群体,通过非语言表达的形式将自己的情绪及需求表达出来,让老师及家长及时关注。
(二)改进方向
优化活动结构:单节活动时长延长至60分钟,增加“自然冥想”“情绪符号词典”等深度环节,让组员能够深度的与自然产生共鸣。
强化家庭及学校参与:设计“亲子自然对话日”及“师生交流日”,教授家长及学校老师解读孩子的情绪隐喻。
开发标准化工具:共同编制《青少年自然情绪日记本》,内含情绪天气符号库、自然物采集指南、家庭共育任务卡等,让青少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利用自然事物调节自己的情绪。
结语
本小组通过系统化整合自然元素、艺术表达与团体动力,为青少年情绪管理提供了“可感知、可操作、可延续”的实践方案。未来将逐渐开展并深化“家校社”协同机制,推动自然疗愈从干预技术提升为生命教育,助力青少年在草木枯荣间领悟心灵成长的永恒韵律。
作者:深圳市光明区壹家亲社工服务中心 冯金妹 王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