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组织发展 看“小巷总理”的变身记(2)

王勇 2015-12-11 11:20   公益时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提到社区主任、书记,身为公益人的你会想到什么?“小脚侦缉队”、“居委会大妈”,还是“小巷总理”?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会变得和你一样,能够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手法,提到公益项目的操作比你还谈得头头是道,还能孵化社会组织?

前东社区绿脉环保协会成立

在北京,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断实践的社区主任还有很多。

为了营造社区环境,东城区前门街道前门东大街社区主任刘宁通过申请公益金,成立了由志愿者组成的“前东社区绿脉环保协会”。

西城区陶然亭街道米市主任刘飞荣不仅培养成立了8个社会组织,还帮助他们以申请政府购买项目的方式获得了资金支持。

朝阳区三间房地区艺水芳园社区主任金东海不仅组织成立了“艺水连心社”,还将社会单位也纳入到社会组织当中,目前已有12家企业和服务商以会员制加入。

怀柔区龙山街道南华园一区居委会副主任张颖辉参与组建了社区的八点心语小屋,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法律维权援助等服务。2014年8月8日,小屋正式在民政局注册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张颖辉还成为了法定代表人……

肖家河社区项目活动现场培训

引入专业社工机构等社会组织

当然,并不是每个社区都有足够的资源发起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对于社区主任们来说,引入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工作也被逐步重视起来。

海淀区马连洼街道肖家河社区就采用了联系高校、基金会等组织的方式来应对流动人口问题。肖家河社区是典型的农居混住的平房区,全社区220户户籍居民,流动人群多达12000人,密集度高。

流动人口生育健康知识相对欠缺,社区主任杨玉玲就此引进了社区家访早教服务,该项目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全国仅在北京和昆明设立两个试点单位,肖家河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杨玉玲组织了一批首都高校志愿者团队,以结对的形式对0~3岁婴幼儿及其母亲进行帮助服务,定期入户家访,通过对母亲的渗透,关爱母婴健康。用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影响流动人口家庭的早教问题,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50名志愿者家访员分别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四所高校,一对四长期对接,一个家访员服务至少四户家庭,跟踪服务,时间长达三年,直到孩子年满三岁。

针对孩子们每天放学后无处可去的问题,杨玉玲联系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与该学校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联合长期开展“课后四点班”和“学习伙伴”项目,专门服务社区里的外来务工子女。

每天下午四点左右,肖家河社区居委会一间约30平米的平房里布置成教室的样子,周边的希望小学、风华学校等几所小学的孩子们放学后陆陆续续到来,这时候已经有三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教室里等待他们了。在这里,孩子们的健康得到保障,学习得到监督,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项目为年轻社工人提供了学习实践的平台,达到互助共享的效果,也为向社会输送新兴社工血液做了贡献。

西洼地社区积极推广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活动

任正昊是丰台区东高地街道西洼地社区主任,了解到社区一位年轻的居民患了疑难杂症花费了巨额医药费后,就主动联系丰台区红十字会,为她争取到了连续三年的资助。

除了这种偶然性的联系之外,任正昊还连续四年成功申请九个市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两个区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继而以项目为平台,多方联系社会资源,先后与航天义工社、西城睦邻社工事务所、中鼎社工事务所、壹家人爱心联盟、盈创回收等各类社会组织取得联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各类服务。

运用社会治理思维,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提供专业服务,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北京“小巷总理”的选择。他们不仅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更变身专业社会工作者。在最美社工活动推荐人选中,有近三分之二的社区主任、书记取得了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证书。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