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社区治理 扎根多元善治的苏州

2015-11-23 14:05   中国社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作为“政社互动”的发源地,太仓市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作为推进目标。汇编了工作规范指南,再造了民主协商各项流程,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于程序的规范化。在璜泾镇的孟河村,村民要制定建房专项公约,按照板凳提议(现场提议)、檐前商议(现场商议)、圆桌决议(共同决议)等规范流程,形成了公认成果,人人都愿意遵照执行。

本报记者 王婷婷    通讯员  胡跃忠  李忠军

在今年10月开张的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民生综合服务中心,居民们不仅能咨询养老、救助等民生政策,办理市民卡、老龄证,缴纳日常各种费用,还能办理结婚登记、出入境证照,甚至咨询夕阳红旅游服务。学生们来此感受防灾减灾模拟体验,社会组织在此接受专业指导和服务,对附近的老年人来说,此间歌舞评书、健身康复、书画阅览乃至日间照料,可谓一应俱全。

11月中旬,当苏州市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的代表们步入中心参观时,看到的已是人来人往,一派红火有序。而这次会议,是2013年江苏省在苏州召开全省推广“政社互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之后,苏州对社区治理创新的自我加压和全新起步。

社会组织发育程度越高,社会成熟度就越高,体制机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效率就越高,“政社互动、三社联动”的质量水平就越高,这是苏州在新形势新常态下社会治理创新中得到的新启示。3年来,该市投入8000万元用于鼓励公益组织发展,500多家社会组织实施了近900个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受益市民过百万。其城乡社区办公、活动用房面积平均可达1368平方米和1578平方米,而社区协助工作、达标评比、盖章、台账4类事项分别下降56%、93%、85%和78%。同时,住建、卫计委、民政、残联4部门共52项职能事项完成向社会转移。其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美丽镇村建设等工作均成果丰硕,城乡一体化已成为苏州社区建设最大的特色和品牌。苏州各地率先开展公益创投、公益伙伴日等活动,有效促进了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跨界合作;率先实施本土督导培养计划,一批充满活力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专业社工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显著提升了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苏州市副市长盛蕾在会上用“全局思考、系统谋划、城乡统筹、整体推进”来形容苏州系列化的社区治理创新动作。

而一份《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意见》不仅指出到“十三五”末,苏州城乡社区治理要实现主体多元化、方式法治化、手段集约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协商民主制度化和文化特色化,更明确十项治理重点、五项保障措施,为各市(区)和相关各部门共同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明确了“时间表”,厘清了“路线图”。

在现代化的旗帜下

系统、高效地解决基础问题

“让看得见的管得了,让管得了的看得见。”主持会议的苏州市政法委书记曹福龙的这句话,在相城区服务管理网格化建设中得到了印证与诠释。全区划分镇(街道)一级网格12个,村(社区)二级网格152个,自然村落分布、小区楼栋、农工商业集聚区等三级网格576个。公安、安监、民政、住建等9个条线的人员下沉网格,确保有人、有钱、有能力迅速为居民办事。漕湖二社区成立专项资金池为居民代缴生活费用,岸山村开通民生热线供村民反映诉求,与此同时,北桥街道的村(社区)书记与下沉单位负责人面对面打分考核。所有努力,旨在用一张网兜住各类民生问题。

作为率先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其信息化建设让现代化显得更直观。园区智慧社区平台整合8大业务系统,集中15个局办资源,梳理落地了221个社区数据项,对外一站接入23个国家、省、市的条线系统。对百万园区居民来说,足不出户,就可办理63项相关政务项目,也能速享交通、旅行、家政等各类生活服务。

“到2016年底,全市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力求实现全覆盖,逐步取消条线设置,对居民来说,就是能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所有事儿。”苏州市民政局局长李永根介绍:“今后3年,全市将建设全覆盖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与延伸到村(社区)的各条线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在深耕“政社互动”中

推动“三社”紧绕居民需求转

2014年,姑苏区就实现了“政社互动”全覆盖。目前,全区建成17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2581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上级公益创投,获得1590多万元扶持资金;连续三年开展的区级微公益创投实施了108个项目;全区发放相关补贴、奖励也有98.5万元;在江苏率先实现了社会组织领军人才、重点人才评选;广泛实施社工生活无忧、能力提优、业绩增优计划。在此基础上,提出居民自治“项目化”,通过建立规范流程,实现“民事、民意、民决、民办”的社区民主自治机制。

而作为“政社互动”的发源地,太仓市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作为推进目标。汇编了工作规范指南,再造了民主协商各项流程,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于程序的规范化。在璜泾镇的孟河村,村民要制定建房专项公约,按照板凳提议(现场提议)、檐前商议(现场商议)、圆桌决议(共同决议)等规范流程,形成了公认成果,人人都愿意遵照执行。

昆山市自2013年全面开展“社区减负增能专项工程”,为其“三社联动”不断优化环境;并启动建设市公益创新中心、区镇公益坊、社区五彩益家等社会组织三级培育基地,使后者上能得到统筹规划,下能纳入社区服务平台。利用每年500万元的特色社区专项经费,通过项目化形式向社会购买服务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苏州市委副书记陈振一强调:“社区党组织是领导和推动社区治理的核心力量。各地要围绕加强服务型、法治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创新服务内容、充实服务力量、增强服务能力。”从2016年起,苏州市将统一设立每个城市社区20万元的“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经费”。“其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实施‘三社联动’项目化,增强社区服务能力。”盛蕾表示。

在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中

寻求群众参与和满意的最大化

“协商于民、协商为民,既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生动体现,又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精髓。”这是苏州社区治理创新达成的又一共识。张家港市杨舍镇则进一步落实为:“没有村(居)民参与的最大化,就没有村(居)民自治的最大公约数。”其善港村是一个有2万多名外来人口、7800多名本地村民和2006名户代表的大型村。通过制定一套可复制的工作流程,实际参加村民会议的户代表达到了2002名。同时,通过其设立的村(居)民议事会平台,晨阳社区解决了新增私家车位、消除毁绿种菜和“僵尸车”等急难事件,仓基村顺利完成了股权改革,以此为代表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明显提升。

常熟市则针对村(居)规民约的特色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赋予了老惯例新内涵。对于常规公约,力求推陈出新,让群众便于理解、遵守;通过“居民提议,一事一约”引导专项公约解决生活事、身边事;通过个性公约探索发展。例如蒋巷村在实行社区股份制分红之始,就拿出一部分作为履行村规民约的奖励金,其村民认同感、归属感显著提升。

吴江区在探索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新路径上,始终坚持要求、内容、过程的标准化,有手册、有模板、有方案,村村都有LED电子屏、橱窗及时公布。该区还确立了“民主决策日”活动,将村“两委”财物收支和预算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民主评议公开纳入议程,快捷有效地为村民解决问题。

对于以动迁小区为主的苏州高新区来说,提高居民归属感和参与感,最根本还是需要人性化的服务。为此,其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社区自治;严格对违法乱纪现象依法整治,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并下力气引进高水准物业管理团队,强调专业服务。

苏州也在探索建立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衔接互动机制。李永根表示,将实行“社区党组织总抓协调,居委会对物业服务、业委会工作跟进指导,业委会备案为民非单位,物业管理实现与业主自治服务良性互动,共同提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指出,要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而创新社区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戚锡生希望苏州市继续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并指出:“社区是一个蕴含无数宝藏的富矿,只要有心发掘,必定事半功倍。”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