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地震灾难社工手册(九)——灾难团体社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2014-12-18 14:17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根据民政部的统一部署,中国社工协会服务队于九月十二日进驻鲁甸县火德红镇安置区。结合近三个月的服务情况,服务队总结形成了“鲁甸地震灾难社会工作手册”,在此对手册按篇章进行连载,供业内同行交流。

鲁甸地震灾难社会工作手册

茆永福  林平光  主编

第二部分  灾后社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五、灾难团体社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团体工作又称为小组工作,它是以团体为单位(两个或者更多的人)的助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采用科学手段有目的的组织团体,通过团体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帮助组员利用团体过程来应付和解决个人的社会心理功能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个人发生转变并得到成长。

灾难后的团体工作方式着重鼓励公开讨论创伤事件以及对事件恰当的归因,促进各成员对自己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达到改善行为、消除不良情绪、增加适应性的目的。团体工作的最大特点是随着时间的进展,治疗组成员会自然形成一种亲近、合作、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团体关系和氛围。团体为每一位被治疗者提供了一种与团体中其他成员相互作用的机会,使他们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事物,通过观察分析别人的问题而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别人的帮助下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团体工作的类型及模式

1、团体工作的类型

在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助人时,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和团体任务,可以分为不同的团体工作类型。以团体工作目标来划分的团体种类较多,可以分为社交团体、教育团体、兴趣团体、成长团体、治疗团体等;也可以结合具体的实务工作归类,划分为教育团体、成长团体、支持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和任务团体五大类。

分类标准

社会工作团体

形成

组成团体、自然团体

参与

自愿团体、非自愿团体

联系

基本团体、次层团体

结构

正式团体、非正式团体

组员界限

封闭团体、开放团体

目标

教育团体、成长团体、心理治疗团体、支持团体、任务团体

2、团体工作的主要模式

团体工作自创立以来,形成了许多工作模式。最基本和常用的团体工作模式有: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互动模式以及发展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源于团体工作的早期实践,是最早的团体模式。它的核心理论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通过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良知和社会意识。

治疗模式

治疗模式也称作临床模式或康复模式,以治疗、解决个人问题作为团体工作的主要任务。它吸收了大量的精神医学、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治疗和康复时与个案工作有很多相似之处。

治疗模式的团体目标是通过治疗促进个人行为改变,该治疗模式的团体组员一般有较严重情绪和行为问题。在治疗模式中的社会工作者扮演着治疗者和专家的角色。

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也称作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它关注团体中组员与团体和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希望通过个人、团体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的。工作重点集中于组员与组员之间为满足共同需要所产生的互动过程。

该模式的目标是促进团体成员产生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支持。因此,要求组员在团体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中介者、使能者角色。

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也称过程模式,是较晚发展起来的一种团体工作模式。它以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预防人的社会功能的缺失、发展人的社会功能为目标。该模式不是一个治疗过程,它关注的是团体组员的自我实现,并且强调通过发掘个人的潜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此模式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协调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二)灾难中团体社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1、灾后团体工作的主要类型

(1)灾后成长团体

灾后成长团体的目标是帮助成员最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灾后问题并促进个人灾后生活的正常健康地发展。在社会工作者看来,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碰到逆境,逆境是一种挑战的机会,它将促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成长。

(2)灾后支持团体

灾后支持团体是把具有共同灾难经历的人聚集在一起(其组员一般都有相同的问题、经历或经验),通过相互支持的方式,达到问题解决和成员改变的效果。灾后支持团体成员对自己的经历会有高度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分析,组员之间通过交流思想与同理心的感受,相互理解、彼此支持,互相协助面对问题,建立起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社会工作者在支持团体中虽然不能解决成员的心理问题或者生理疾病,也不能抹去成员亲身的灾难经历,但却可以陪伴他们走过经历灾难后的痛苦过程。这类灾后支持团体属于自助性团体,社会工作者一般会做组织团体的工作。但应注意在介人灾后支持性团体时要十分小心,因为团体成员容易对介入的专业人员有较高的期待,忽视成员间彼此的支持力量,使团体原有的支持气氛减弱。

(3)灾后治疗团体

灾后心理治疗团体的组员通常都是由共同经历了灾难、留下了创伤,并且影响了当前的日常生活,或者在生理、心理方面有不良症状且影响了一般日常生活的个体所组成。灾后治疗性团体的目标在于缓解症状及其影响力,通过治疗帮助组员康复,降低不良的灾后症状,促进灾后生活能力的增强。

2、灾后团体社会工作的功能

(1)影响个人转变

当人们遇到灾难后,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相适应的团体,引导和协助有需要的人参与团体过程。通过团体活动促使团体中组员之间进行灾难中以及灾难后经验的分享、情感的支持,提升灾难中问题的解决能力,发展个人潜能等。此外,还可以使组员通过灾难而获得成长,增加灾后的生活能力,并在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面发生转变和改善,从而促进人们形成积极的灾后生活态度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2)形成群体力量解决问题

在灾后团体中,团体组员必须学习共同面对环境和问题,共同思考、团结协作、彼此支持。在团体中,不再是个人单独面对问题,而是依靠组员间形成的群体力量共同面对和解决灾难所带来的问题。

(3)再社会化

灾后团体工作过程可以帮助组员应用和发挥已有的社会生活技能解决灾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更为积极的灾后社会生活能力。

(4)预防

通过团体组员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本身就可以起到支持的作用;通过团体互动还可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如灾难所带来的困难的应对方法、预防灾害再次发生的知识和技能等。

(5)促进人际交往

有研究表明,灾难环境会提高人的亲和需求。灾后人们更需要他人关爱,需要被他人理解,需要了解自己被他人所需要。团体工作方法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群体生活以及人际互动的体验环境,个人通过在群体中的互动,能够使其受损的社会功能得到修复和完善。

(6)促进经验分享和经验选择

人与人能够通过经验分享而产生相互影响。社会工作者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团体过程和方案, 给组员提供一个灾后的共同背景以及一种归属感,帮助个体适应灾后生活环境,增加个人在遇到灾后问题时的应对能力和知识储备。

(7)带来的转变更为持久

在团体过程中,通过团体组员之间、组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经验的互动分享,会在每一个人周围形成一定的相互支持网络,这种方式对人的影响和由此带来的转变,会比其他社会工作方法更为持久。

(8)在时间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更经济

团体工作在乡村、社区、机构、企业、单位等场所都是值得提倡和运用的。由于是用群体性的方法去集中解决问题,所以相对而言,团体工作比较节省时间和人力资源。

3、灾后团体社会工作各阶段的工作要求

团体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一般将团体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准备期、团体初期、团体中期、团体后期和团体结束期。

在这些阶段,社会工作者要清楚每个阶段组员的特征,把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焦点,明确团体程序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要求。

(1)灾后团体准备期

团体准备期也就是制订计划的阶段,在严格的意义上还不是正式团体的开始。

1)组员的特征

团体准备阶段的“组员”有两种:已经明确希望进人团体的人和潜在的组员。在这一阶段,他们有的清楚自己的问题和需要并能够表达;有的不清楚自己的需要,他们的问题是基于工作人员的经验和专业需要评估而逐渐浮现和明确起来的。

2)介入焦点

这个阶段的关键工作是通过对“组员”的真实需要进行评估,以明确团体目标,选择好团体类型,有针对性地做好团体工作计划,以引导团体的顺利发展。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服务对象的真实需要,需要目标的一致性,服务对象的兴趣和特长。

“组员”真实需要的采集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社会工作者或者服务机构在评估他们的需要时,发现他们的问题比较适合以团体的方法来解决。   

另一种情况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与他们相处,发现他们最真实的需要是什么,或者说发现问题的实质,然后指出建立团体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者要与他们相处并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以对他们的实际需要有准确把握。

3)工作程序

在灾后团体的准备期,真正的团体还没有开始:这时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准备参与团体的人了解团体。要让他们清楚团体的目标和团体的具体程序与活动。同时要提供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于团体的期望。

4)本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明确工作目标

在明确团体目标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目标要可以测量,能简便地评估团体活动和组员;

二是要有明确的时间要求,组员能够清楚地知道他们应该在什么时间完成目标;

三是目标要切合每个组员的实际能力;

四是细分目标,并且每个目标之间是相容的,尽量避免目标之间发生冲突;

五是对团体目标要尽量使用正面的语言阐述,让团体组员明确地知道他们应该做的是什么,而不是不该做什么。

‚制订工作方案

在灾后团体准备期,社会工作者要理清思路,详细考虑各个方面的要求,形成可以实施的工作方案。通常的方案是一份详细的团体计划书。下表为计划书的基本框架。

主要环节

灾后团体工作的基本内容

1.理念的阐述

机构的背景;组成团体的原因;团体的理论/概念框架

2.目标

总体目标

3.组员

特征、年龄、教育背景;需要解决的问题

4.团体的特征

性质;时间(长期/短期);规模、人员组合;集体聚会的频率;集体聚会的时间

5.明确的目的

各具体目标

6.初步确定的程序计划和日程

每次集体聚会的计划草案;程序活动;日期、时间、每次聚会的特点;活动的具体目的;社会工作者的责任;活动准备;需要的器材、设备

7.招募计划

按机构的规则制订团体建立的程序;组员的来源;宣传、招募方法;允许的招募时间;招收方法

8.需要的资源

器材;地点和设备;特别项目;有关人员

9.预料中的问题和应变计划

团体组员的问题;团体社会工作者或机构的问题;其他来源问题

10.预算

程序、器材、费用

11.评估方法

评估的范围;评估的方法

5)选择(招募)组员

选择好组员才能开始组建团体。组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主动前来有需要的服务对象、其他机构转介的有需要的人、已有的团体组员的名单等;二是通过与服务对象接触发现的有加人团体需求的对象;三是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品、与相关的机构联系或对有潜在需求的人寄宣传品等方式进行宣传后,主动提出参加的对象。在对组员进行选择时,要根据团体的类型,综合考虑年龄、性别、价值观、共同的问题、兴趣特点、智力水平、对团体结构的接纳程度以及自我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6)物质准备

一是选择团体场地。场地和空间的安排要能够促进组员对团体的认同感,感觉舒适为宜,另外要注意房间的大小,环境的布置和周围是否比较安静等。

二是团体工作时采取的座位安排。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面对面的,要有利于提高互动的频率。

三是组织活动使用的相关设施的准备、发出活动通知;落实资金的支持;对团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要有所估计,并做充分的应急准备。

(2)团体初期

从第一次聚会起,灾后团体工作就进人了团体初期。社会工作者需要认识团体组员的特性,把握工作焦点以及明确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1)组员特点

团体初期阶段,组员心理与行为是比较矛盾的。主要表现:

两极情感困境

一方面,由于组员间有共同的灾难经历,因此在聚合成群后会有归属感,会试图尝试与不相识的他人建立初步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会对新的环境抱着观察和探求,对他人有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戒备心理,犹豫不决、封闭、恐惧等常见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这与他们平时的情绪状态会有不同。比如在与人说话时比较礼貌、低声客气,行为多犹豫、相互接触也有限。

试探

组员对团体、其他组员、社会工作者都会有不同的试探。比如他们会提问:“我在团体需要做什么?”;对其他组员也会试探性地问姓名、居所、工作之类的问题。同时会向社会工作者询问有关团体的规范、限制、如何工作等问题。

2)介入焦点

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要把工作的焦点集中在帮助组员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上。具体措施:

①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言行与组员主动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可以运用同理心,站在组员的角度考虑问题;倾听他们的问题,并作出真诚、有效的回应;与组员互动。

②创造机会让组员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组员间的相互回馈和关怀自然地产生信任。可以通过相互介绍,或者给出一个关于共同灾难话题,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③澄清团体目标与组员期望之间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误解。在初期聚会中,组员对目标的认识不太清晰也不够具体,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留在团体的信心。同时组员之间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误解,这时候社会工作者要澄清目标,主动澄清产生的误会,以促进组员之间的沟通。

④培养组员积极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团体初期的组员交流往往会出现有人说个不停,有人沉默不语的现象,这会影响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针对这些现象,社会工作者应该告诉所有组员要学会积极倾听他人的表达。

3)工作程序

①介绍团体组员

在开始阶段,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团体类型,帮助团体组员互相认识,提升他们投人团体中的积极力量,催化团体组员之间最初的互动。

②明确团体目标和团体组员的期望

团体一开始,首先要与组员们讨论团体的目标,促使对目标达成共识。要使组员们清楚,团体准备并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什么目标。对团体目标的澄清可以促进团体组员认识和接纳团体,做好融人团体的心理准备。具体方法:一是向组员详细地说明团体目标、工作程序、运作原则;二是回答他们的问题;三是向组员示范团体沟通的基本技巧。

③建立合约

团体合约是社会工作者与组员之间共同商定的、有关团体一起努力去实现的工作目标,以及工作方式的工作协议约定,可以采用书面或口头承诺的形式。它能起到保证团体正常良好运行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①团体的基本要求,如出席会议的要求、有关保密的规定、召开团体会议的时间等。

②团体组员的目标。

制订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是指在团体初期,团体工作者和团体组员一起建立的、适合管理和协调组员行为的准则。团体的规范有三类:

一是秩序性规范,用来界定团体组员之间的互动准则。

二是角色规范,界定和明确团体组员所期望的具体角色和行为。

三是文化规范,用来澄清和说明团体的限制,团体的信念和基本价值。制订团体规范时需要遵循开放、平等、保密、非批判和团结合作等原则。

4)本阶段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

在团体工作初期,社会工作者处于团体的核心位置,具有引导团体发展的责任。他们有具体明确的工作角色。包括:

①领导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要计划、引导、发展团体的活动,并对所有的具体程序和细节作出安排。

②鼓励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要鼓励组员接纳团体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尽量放松地表达自己对团体和其他组员的各种期望,尽快适应团体环境。

③组织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要组织一些能够有助于组员之间相互了解的活动,打破僵局,帮助和促进他们尽快成为熟人。

④统筹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要有目的地设计并引导团体按照特定的路径与方向发展。

在团体初期,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①充分理解组员进人团体初期时矛盾的两极心理状态。

②把工作焦点集中在如何帮助组员建立相互信任上。

③创造可信赖的环境,促进组员间相互了解;澄清团体目标,并制订与目标相一致的团体规范和团体结构。

④承担好组织者、鼓励者和统筹者的角色。

(3)团体中期

团体中期是团体组员之间形成亲密关系的阶段,也是开始出现团体的权力竞争和控制的阶段。团体中期的工作重点,是围绕冲突的处理来实现团体目标和控制团体进度。

1)组员的特点

①关系亲密

进人团体中期,组员之间的熟悉程度增加了,相互之间更开放,也更加关心其他成员。成员们相互间会出现同胞式的竞争,也会发生从家庭成员到团体成员的移情。

②认同团体

组员们认同自己的团体,心里承认自己是这个团体的一员,也愿意在团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③权力竞争与控制

组员之间与其他人慢慢熟悉之后可能会出现竞争,以确立自己在团体中的角色与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冲突。个别组员如果不能从团体中感受到安全和满足就会在这个阶段退出。

④组员在冲突中的特殊表现

在团体为权力竞争出现冲突时,有些人的语言和行为会出现攻击性,有些人会表现出沉默不语。还有一些人成为团体中不满情绪的发泄对象,成为替罪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组员也会自满于自己在团体中的角色,对社会工作者提出质疑,表现出一种非配合的态度。

2)介入焦点

面对团体中期的上述冲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焦点就是帮助组员对自己和他人有更清楚的认识。主要包括:

①澄清自我感觉

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组员认识自己的感觉,增进自我了解并体会他人的处境。

②根据团体的性质对组员表达出来的个人信息给予回应

要认识到有些个人的经验和表达的信息对于促进相互分享是有利的,有些则不一定适合。

③引导和协助团体结构的完善

随着组员对团体目标认识的变化和相互间熟悉程度的加深,需要协助组员为实现团体目标完善团体结构。

3)工作程序

团体中期的凝聚力出现,团体目标清晰,团体的整合性和稳定性也都在加强。完成团体的工作任务就成为主要的工作内容。

①实现团体目标

团体中期是开展工作的最佳时间,需要抓住时机带领团体开展工作,以实现团体目标。社会工作者需要将团体的目标清楚地传递给组员,并提醒他们保持团体目标的意义。同时,社会工作者还需帮助组员澄清组员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需要从团体中获得什么。

②处理好团体冲突

社会工作者要学习如何面对和处理团体的冲突。应当关照不同组员的需要,以实现组员最大限度的改变和成长。

一是面对冲突时,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应该是包容、冷静与理性。

二是要处理好某些组员的非自愿与抗拒行为。

4)本阶段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

在团体中期,组员的能力在增强,社会工作者在其中的作用是协助者和引导者。在处理冲突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充当工作者、辅导者等角色,还需要充当调解人、支持者等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一是认识这个阶段组员之间关系亲密,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二是以解决冲突,帮助组员加强对己对人的认识为工作介人的焦点。三是解决团体成员间的冲突,引导和参与团体结构重组。四是社会工作者更多地承担好协调者、协助者和辅导者的角色。

(4)团体后期

团体后期也称作是团体的工作阶段,是形成良好团体状态、团体可以依靠自己的动力发展运作的时期。组员们更联合、更客观、更合作,以至能提出更现实的建议或计划,并实施大型的方案、项目。

1)组员的特点

①团体成员彼此熟识和聚合,能接纳其他成员的个性、实力、态度和需要;能够相互支持,自由地沟通。

②对团体有较高的认同,开始经常用“我们”而不是“我”来表达认同团体。组员们也掌握了比较好的技巧来履行团体中的角色职责,担当了一定的任务。

③家庭式的情感减弱,次团体出现。

④成员之间权力的竞争和情感波动趋于缩小,组员会以不同的方式塑造团体的权力结构。

2)介入焦点

团体后期是团体完成任务、目标实现的重要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焦点,是促进团体目标的更好实现。

①协助组员更好地认识自己。社会工作者要协助他们有更深的自我认识,了解自己困惑的形成因素,促进反思和整合经验,实现自我发展。

②鼓励组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怀。组员之间的表达更为真诚和不掩饰,能把个人的经验与他人分享。社会工作者特别需要鼓励组员之间的互相尊重与关怀,鼓励表达。

③鼓励组员互相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鼓励组员之间相互支持,扩大个人的视野和认知的重建,达到以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3)工作程序

团体后期也是团体的成熟期,这时团体本身对组员有很高的影响力。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以辅助的方式来促进团体任务的完成。

①关注团体角色的分化与运作。在该阶段,组员在团体中的角色分化与运作影响着团体的发展。社会工作者要关注这种角色的转化,同时要注意其中突然不参加团体活动或者自我封闭的组员,鼓励所有组员对团体的投入。

②关注团体目标的转化与需求。在对团体形成较好的认同的同时,组员们对团体也会有新的期待。要关注组员对于目标转化的需求。

③关注团体规范与凝聚力。在这个阶段,组员们对于建立制度化和合理化的团体规范都能够一致地接受,而且还会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活动能力。社会工作者要关注团体凝聚力的状况。凝聚力低会影响团体任务的完成,凝聚力高可以让团体成员有满足感,但如果凝聚力过高也有可能导致一些组员产生从众行为。

4)本阶段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要求

团体工作者在此阶段的角色:

一是资源提供者。社会工作者要配合组员的需要,做好信息和资源的提供。

二是能力的促进者。鼓励组员之间的互相尊重与关怀,协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互相帮助。

三是引导和支持者。在团体可以自己运作和作出抉择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与他们同行的支持者和鼓励者。但同时也要对组员中的个别行为和特殊变化给予关注。

(5)团体的结束期

这个阶段团体进行到终结并且团体目标已经实现。

1)组员的特性

a)离别情绪。团体结束时,组员可能同时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情绪感受,否认团体应该结束。

b)情绪转移。组员们面临分离,开始在其他地方寻找新资源以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

c)两极行为。组员中因为对于结束期的无可奈何,由焦虑到出现逃避行为,表现为不参加活动,逃避现实。

2)介入焦点

社会工作者主要是处理好组员对于分离的情绪,帮助组员保持他们获得的团体经验。

①帮助组员认识分离带来的正面感受,让他们看到团体给予他们的经验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改变和发展自己的内心力量。

②保持组员的团体经验。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巩固已经获得的经验。

3)工作程序

社会工作者在这个时期的工作包括团体的评估、组员的离组情绪处理和离开团体后的安排。

①组织好结束期的活动

在该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有保持组员的团体经验,组织好适合的活动。可以包括:

树立信心。要观察组员的变化,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充满信心地离开团体。

寻求进一步的支持。帮助组员寻找、建立家庭等支持网络。

鼓励独立。要鼓励组员独立地完成工作,逐步降低团体对组员的吸引力,以避免其在结束时对团体的过度依赖。

②做好团体的评估

团体的评估工作从团体形成时就开始,一直持续到团体结束。结束期对团体的评估目的,在于检验社会工作者所作出的努力及工作效果。因此,评估团体时需要考虑组员的收获,他们能力的提高,以及团体内部的界限。

对团体工作的评估应该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团体工作过程的评估;另一种是对团体工作结果的评估。主要是通过收集组员对团体各方面的评价来测量团体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

4)本阶段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如下:

a)引导的角色。在团体结束期间,社会工作者要帮助组员处理好离开团体时的各种感受,组织各种活动。面对组员的离别情绪,社会工作者要以适当的接纳与支持引导他们做好情绪表达并学习处理离别。

b)领导的角色。在结束期,社会工作者以领导的角色和专业职责,协助团体成员完成理想的结束过程。

在一个团体过程即将结束的阶段,团体工作者的任务:

●认识团体组员以离别情绪为主的心理行为特点。

●要以帮助组员处理离别情绪和维持团体经验为介入的焦点。

●做好结束期的工作和团体评估。

●担当好团体领导和引导的角色。

(三)灾后团体工作的过程与技巧

团体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沟通和互动的技巧、控制团体进程的技巧、团体会议技巧和策划团体活动的技巧等。

1、沟通和互动技巧 1)全神贯注倾听

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倾听,接收发言者所提供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也要通过自己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让发言者了解社会工作者正在倾听和关注他的发言。

2)积极给予回应

社会工作者在倾听的同时也要作出回应,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通过复述组员讲述的内容和揭示其背后的潜台词来达到目的。

3)适当帮助梳理

社会工作者要用简洁的插话、肢体语言或其他方式帮助组员梳理其发言,使其讲述的内容和感受听起来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

4)及时进行小结

社会工作者要对组员发言中散乱表达的信息进行小结,归纳为“第一,第二,第三……”,并简明扼要地复述组员发言中的主要观点和重要信息。

5)表达鼓励支持

社会工作者要倾心打造一个轻松和开放的团体氛围,并随时用自己温和的话语和快乐的表情来表达对发言的组员的支持和鼓励。

6)促进互动交流

社会工作者要正确把握和理解组员发言中所表达的信息,并敏锐地发现组员通过发言表露出来的感受,然后以团体成员能够接受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和发现传达给大家。

2、控制团体进程技巧 1)适当给出解释

社会工作者要针对组员的语言行为及背后的思想适当给出解释,这可以帮助组员从困境中解脱。在切实把握团体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要激励组员对“自我”进行挖掘和探索。

2)提供精神支持

在团体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对组员积极鼓励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团体内的和谐氛围,支持组员向困难发出挑战。

3)促使承担责任

社会工作者要在组员间组织起直接的、目的明确的互动,鼓励组员在团体发展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以使团体具有更大、更有效的发展动力。

4)避免行为失当

社会工作者要主动采取一些干预措施,以避免团体或部分组员发生不利于团体发展的、非理性、不适当的行为,避免演讲和讨论时躲避发言或没完没了的唠叨等。

5)联结集体和个人

社会工作者要引导组员将其个人经验与团体中大家共同认可的集体经验连接起来,这可以使组员融入集体,感到一种群体的支持,从而树立和提升组员的信心。

6)严格设定界限

社会工作者对组员间的互动一定要稳妥而牢固地把握住,所以必须事先设定一些不能逾越的“条条框框”,要为避免偏离目标而严格设定一些界限。

7)适当挑战内心

社会工作者为了助人,有时要对组员的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以及试图逃避问题等行为提出挑战,揭示其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8)分类妥善处理

社会工作者为了避免组员将问题复杂化,有时需要打断他的思绪并转移其视线,将其问题分解,然后对号入座地作出妥善处理。

9)整合团体行动

社会工作者要将组员说的和做的事情进行横向或纵向的串联,然后指出他们的某些意见可能是重复的,应该“合并同类项”,有时还要让组员看到他们谈及的可能自以为不相干的几件事之间实际上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3、团体会议技巧 1)做好开场讲演

在教育性团体中,社会工作者为给团体提供与讨论主题相关的信息,需要在开场时做一个简短的讲演。对于这段开场白要求很高:一是简短而有趣,要能吸引人,能振奋人心;二是讲的内容要与团体讨论相关,最好是团体在此时此地正需要的;三是提供的信息要准确、客观,要有新意;四是要考虑团体组员的性别和文化程度。

2)设定会议基调

社会工作者要事先筹划和设定一种与会议主题相契合的基调,从而把握组员的情绪,创造有利于实现团体目标的会议氛围。

3)把握中心话题

社会工作者通过发表评论、组织活动等方法,促使团体讨论和分享尽快与团体目标对接,使团体互动和角色扮演始终围绕中心话题展开。

4)播种未来希望

通过团体体验,社会工作者要帮助组员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从而尝试改变自己,更重要的是要使组员对未来发展持乐观自信的态度。

5)善以等待求变

社会工作者有时为了让组员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或集中思想于团体的焦点,要有意识地让会议保持短暂的沉默。

6)真诚流露自我

团体在组员们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时,社会工作者也要用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的态度介入,真诚地以自己的个人感受和经验参与交流。

7)告知可选方案

社会工作者在组员愿意接受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团体活动向组员提供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并给予进一步的帮助与辅导。

8)灵活运用眼神

社会工作者在会议中要善于运用非语言方式来控制会议,譬如用眼神引导组员敞开自己的心扉、关注他人的发言,也可以用眼神打断组员们远离目标的发言。

9)订立行动同盟

社会工作者要善于正确发现和识别组内那些可以合作和依赖的、能够帮助自己完成团体任务的组员,与他们订立同盟,成为必要时采取共同行动的盟友。

4、灾后策划团体活动技巧 1)灾后团体活动的设计

在灾后团体工作中,团体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团体活动的设计一定要与团体成员当前所处的不同灾后阶段以及他们的需求密切相关。

A团体初期的活动设计

在刚刚加入团体的团体初期,团体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要促使组员相互熟识、初步组织互动、消除紧张情绪,从而打破僵局。打破僵局的活动,主要是创造轻松和谐的团体气氛,以利于组员相识。常见的活动有:自我介绍、相互介绍、寻找朋类、集体唱歌以及做游戏等。创建团体与初步维持团体的活动,主要是要在团体中初步形成集体感和凝聚力,初步建立组员间的沟通及互动网络。

B团体中期的活动设计

在此时设计团体活动应该有利于巩固组员已经形成的共识,进一步消除分歧,促进团体整合及使组员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时期的活动设计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增加信任、促进合作;其二是促进自我探索、发掘潜能。

C团体结束期活动设计

到了团体结束期,设计活动的重点应该放在两个方面:巩固组员在团体中的学习成果和准备团体正式结束。

a)巩固学习成果。主要是帮助组员对自己的团体经历作出评估,并强化已经取得的学习效果。常用的方式有:通过角色扮演回顾团体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分享自己的收获;组员间彼此介绍对方在团体过程中的变化与成长,并进行讨论等。

b)着手团体结束工作。目的是为了帮助团体顺利地告一段落,减轻或消除组员由于团体即将结束可能产生的不安或抗拒的情绪和行为。常用的方式有:帮助组员回忆团体的经历,引导组员表达对分别的感受,举行分别前的聚会等。

2)设计团体活动需要考虑的因素

设计团体活动不能随意率性而为,而是要以活动为媒介实现特定的团体目标,因此在设计团体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A团体的最终目标

社会工作者开展团体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目的。虽然团体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目标。但是,设计团体每一阶段的活动,都应保持阶段性目标与团体最终目标相一致。

B团体组员的特征及能力

设计团体活动时,应综合考虑团体组员的生理、心理、情绪、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在这样的社会脉络下形成的个人和集体的能力。

C物质环境及资源提供的状况

设计团体活动要考虑到现实的空间环境、资源的供给状况是否与活动的要求相适应。如:活动场地的保障、资金和交通问题等。

需要强调的是,社会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团体活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是为实现团体目标、完成团体工作任务服务的。因此,在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分寸,适度控制。最后再次需要强调,只有能够实现团体目标的活动才会对团体工作有帮助。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