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地震灾难社工手册(一)——灾难的分类及阶段

2014-12-03 14:34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根据民政部的统一部署,中国社工协会服务队于九月十二日进驻鲁甸县火德红镇安置区。结合近三个月的服务情况,服务队总结形成了“鲁甸地震灾难社会工作手册”,在此对手册按篇章进行连载,供业内同行交流。

鲁甸地震灾难社会工作手册

茆永福  林平光  主编

目  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灾难概述

一、灾难的分类及阶段

(一)不同的灾难危机

(二)灾难危机的不同阶段

二、灾难评估

(一)灾难评估的意义

(二)灾后的社会评估

(三)评估的注意事项

(四)灾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三、持续性服务方案的实施模式

(一)“小区家庭支持中心”模式

(二)“项目委托”重建工作模式

(三)“跨区域方案”模式

四、灾后的倡导工作

(一)建立“失依儿童财产信托”

(二)推动建立公益资源规范

第二部分  灾后社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一、社会工作简介.

(一)我国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二)社会工作的功能

二、灾难社会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一)社会工作者参与灾难救助服务的流程

(二)社会工作在灾难各阶段中的实施

三、 灾难个案社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二)灾难个案社会工作

四、灾难家庭社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概述

(二)灾难家庭社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五、灾难团体社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一)团体工作的类型及模式

(二)灾难团体社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三)灾后团体工作的过程与技巧

六、灾难社区社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一) 社区工作的特点与目标

(二)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三)灾难社区社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三)评估注意事顶

(四)评估结论和建议.

附  录

(一)昭通市民政局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规程(试行)

(二)中共昭通市委办公室 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鲁甸6.5级地震重灾村灾后恢复重建包保工作的通知》

前  言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极震区烈度与四川芦山7.0级地震相当。地震造成昭通市4个县区46个乡镇369个行政村95.39万人受灾;605人死亡,112人失踪,2773人受伤,27.7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震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紧急部署抗震救灾。民政部于9月5日召开了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启动视频会议。会议决定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支援团驰援鲁甸灾区,帮助当地进行灾区重建。9月12日,由中国社工协会、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五支社会工作服务队组成的鲁甸灾区社会工作支援团开赴鲁甸,进驻鲁甸灾区的各个过渡安置区,展开灾后社会工作。

中国社工协会服务队在组建伊始,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制定了“社会工作孵化培训双介入”原则,力求在直接服务受灾群众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昭通本地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提升社会工作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共同创建和加强本地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有鉴于此,中国社工协会服务队在协会及昭通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以中国社工协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专家茆永福教授为首的编写小组,集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之专业精华,在协会2011年编写的《灾变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一书的基础上,为昭通市的社会工作者编写了这本《鲁甸地震灾难社会工作手册》,以满足当前灾后社会工作的需求。

这是入门级的灾难社会工作教材,不但适用于持证社工和在岗社工,也广泛适用于参与救灾及灾后援助的志愿者。今后,我们将根据需求,陆续编写对一线社工有帮助的系列教材,推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一部分  灾难概述

一、灾难的分类及不同阶段

针对不同的灾难危机以及灾难危机的不同时间点、不同的受影响人群都应当采取有特定针对性的“医学—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策略”。

(一)不同的灾难危机

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灾难进行分类。根据发生的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如洪水)、生物灾害(如流行病爆发)和社会灾害(如战争)。自然灾害又可以按突发与否分为突发灾害(如地震)和有预兆性的灾害(如龙卷风);按是否具有累积性分为一次性的自然灾害(如飓风)和慢性累积的自然灾害(如干旱)等。

人类在心理、生理和行为上对不同类型的灾害会有不同的反应。因而,在开展灾后心理重建工作时,也需要根据人们在不同灾难后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特征适当地调整干预的策略和方法。

(二)灾难危机的不同阶段

大型灾难的援助过程通常被分为四个阶段。

1、灾难发生后的72小时  

这一阶段又被称为生命救援的黄金72小时,其主要干预目标是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救治伤员,将幸存者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安抚情绪不稳定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让受灾群众获得基本的安全感是这一阶段工作的核心。在这一阶段,心理重建的主要工作是围绕生命救援展开,并将一部分的工作精力放在对幸存者的情绪疏导和信息宣传上(主要是生活信息的传达)。

2、灾难发生后的3-4周

这一阶段的主要干预目标是安置临时住宅;帮助受灾地区的人们恢复基本的生活秩序,稳定受灾人员的情绪,并建立受灾人员的信息网络。这一阶段干预工作者的具体工作可能还包括提供生活区指南,发放各种救济物资和伤亡补助,办理各种救助申请,组织开展受灾人员的信息调查,包括住宿、饮食、卫生、医疗等方面,以了解受灾群众的需求,为进一步的干预工作指明方向和切入点。

3、灾难发生后的1月-6月

这一阶段是从紧急的心理重建转入到灾后恢复重建的过渡期。心理重建工作者们需要开始尝试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完善服务体系。干预工作者需要建立服务区内或更大范围内的通信系统,建立服务中心。一方面承担中央行政系统地救助服务,另一方面为服务区内的居民提供专业服务,或为儿童、青少年、老人和残疾人介绍合适的资源。在这一阶段,外来的干预者们需要试着慢慢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当地的重建力量上来,为离开做好准备。

4、灾难发生6个月以后

灾难发生半年后,大多数的外来的志愿者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者会离开灾区,工作的重点也从最开始的救死扶伤、安抚情绪转移到家庭、社会网络和正常经济生活的恢复上来。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协助受灾者逐渐恢复在微观的个人层面、中观的家庭层面和社区层面乃至宏观的社会层面的功能,重建因灾害而受到破坏的人与环境的和谐状态。

灾难发生后的72小时

生命救援、情绪疏导、信息宣传

灾难发生后的3-4周

提供生活区指南;发放各种救济物资和伤亡补助;办理各种救助申请;组织开展受灾人员的信息调查,

灾难发生后的1月-6月

灾后恢复重建

灾难发生6个月以后

家庭、社会网络和正常经济生活的恢复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