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水手”志愿者——团队成长发展小组(2)

陈藤 2015-11-09 10:1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案例以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结合自身社区特有文化,组建“小小水手”志愿者。青少年在志愿服务认识上与成年人有所区别,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来制定培育方案,避开教育式的讲座、通过6次小组团队凝聚力培养,志愿者服务理念灌输,并开展“共青团星期六志愿服务日”青少年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时间,而且也促进青少年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解,逐渐提升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水平。

(二)小组发展状况

1.小组互动关系

小组初期成员比较拘谨,在社会工作者游戏互动环节的引导下逐渐打破了隔阂。随着小组的不断开展及组员的彼此熟悉,小组成员之间的相处越来越融洽,互动也有所增加。但是在异性组员之间互动、协助较少,互相打闹玩耍较多,以男生、女生为分界线,拒绝配合小组活动的开展。工作者一直重申小组规则,但是一直没有效果,后来通过小组互动游戏有所改善。

2.小组发展历程

小组初期:组员不配合游戏的开展,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组织破冰游戏、组员规则的学习、鼓励组员积极参与,小组成员逐渐融入。同时,在小组开展过程中结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开展游泳、羽毛球团队活动,也进一步提高了组员参与的积极性。

小组中期:在“优点大轰炸”的小组互动中,小组开始踊跃地分享自己的想法,通过彼此优点的轰炸,促进了交流,组员之间彼此更加的熟悉,组员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也在不断的增强。同时社工通过组员结对参加活动来增进了小团体成员的感情,也带动了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趣味游戏也加入了志愿者老人服务的讨论,避免了枯燥的教条式讲解。

小组后期:组员能够逐渐加深对志愿者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所长,相互鼓励,相互配合来参与志愿服务的开展,充分了展示一个团队的凝聚力。

五、小组评估

(一)评估方法与评估内容

1.在小组即将结束分别让组员交一份反馈表;

2.从出席率及参加,投入程度做评估;

3.在各节小组活动中,组员分享的感受和收获;

4.小组家长电话回访,关注组员在小组中的成长;

5.工作者小组活动组织能力的自我评估。

(二)组员及家长评价情况

小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除了因体育比赛、学习辅导、期中考试准备、临时外出等原因缺席外,大部分组员参加了完整的小组活动。对于小组中“谁是杀手”游戏,组员表现了很高的主动性。

工作人员在小组开展过程中与组员交流,了解到组员对于小组活动时间的安排、场地都满意。通过游戏互动、交谈沟通、户外运动来进行志愿者团队凝聚力、志愿服务理念的灌输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同时在小组活动中,能够锻炼自己,表现自己,也交到了好朋友。

工作人员在家长电话回访中了解组员家长对于小组活动的评价。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参加活动表示了肯定,如孩子能够慢慢接触并了解志愿者,做有意义的事情。有的家长还表示孩子比较内向,自从参加了社工活动后,变得比较活泼。值得一提的是,该组员周六英语补习与小组活动开展的时间冲突,而他每次却都会赶回来参加我们的小组活动,同时在志愿服务的开展中也比较积极。

工作者在小组过程中一直作为活动的主导者,小组前期以游戏互动及户外运动为主来减少组员的陌生感,提高参加小组的兴趣;小组中期注重组员的参与,自我表达与志愿服务分享,逐渐增加组员的协作和互动,来培养团队精神;小组后期社工在小组中的重心地位逐渐弱化,通过团队协助的小组任务来逐渐增加组员的自我参与,提高组员合作意识及团队默契。

六、经验总结

以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结合自身社区特有文化,组建“小小水手”志愿者。青少年在志愿服务认识上与成年人有所区别,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来制定培育方案,避开教育式的讲座、通过6次小组团队凝聚力培养,志愿者服务理念灌输,并开展“共青团星期六志愿服务日”青少年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时间,而且也促进青少年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解,逐渐提升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水平。

(一)发挥所长,优势互补

“小小水手”志愿者是从“我的快乐暑期微生活”活动中挖掘出来的,他们当中都各有专长,如绘画、手工、写作等,同时也有共同的爱好,如羽毛球,摄影等。工作者在小组活动中从“优势视角”出发,充分肯定组员利用周末写作业、玩电脑、打游戏的时间来参与爱心志愿服务培训的行为,同时在小组过程中以肯定、赞扬、鼓励的语言为主,也通过团队合作、任务分工来让组员参与到玫瑰花手工、“119”安全知识海报制作中,让组员发挥了自己的专长,组员的优势互补促进了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因人而异,因利制宜

通过小组活动来进行志愿者的培养可以关注到每一个组员的成长。在特殊组员的处理上,对于沉默者通过鼓励方式来带动发言,对于好动、违反小组纪律的组员则以眼神制止,不断地重申小组规则。根据每次小组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自我总结,以利于调动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活动环节以调动青少年活力为前提,适当地调整小组的工作计划,同时在小组开展过程中根据小组气氛、组员互动等灵活组织活动。

(三)专注投入,双方参与

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社工与社区的合作,小组工作人员与社区工作者进行了持续的沟通,不仅保证了活动场地、音箱设备、体育用具的准备工作。同时社区青少年项目负责工作人员从自身青少年文教工作的经验,为小组工作者在志愿者培育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对于“小小水手”志愿者组建的专注及投入也是小组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社区负责人周末自愿加班参与活动筹备,组员自身的成长也激发了工作者对于小组的热情。同时,通过短信、QQ群提前活动通知,电话确定组员参与小组的人数的方式也确保了组员参与小组的出席率。

七、专业反思

社区青少年全面发展社工服务项目实现了社工服务青少年—青少年自助互助自我服务—青少年志愿服务他人的三个阶段性探讨。“小小水手”志愿者——团队成长发展小组处于第二个阶段,具体可以体现在小组工作价值观中的“互助互惠原则”,其一,组员之间的关系是互助互惠的。协助成长、合作分享的团队理念一直贯穿于小组的始终,参加小组不仅仅能让组员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同时小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获得一份真挚的友谊以及来自组员之间的认可。其二,社会工作者与组员之间的关系也是互助互惠的。尊重组员的潜力和能力以及适当的赋权,通过在小组中强调参与分享意识的提升及任务的完成,培养小组组员的团队责任感、志愿者精神。

社区青少年志愿特色文化品牌的初步探索,

社工引领义工学习志愿理念,青少年志愿服务进社区,体现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背景下的社区共建理念,同时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新尝试。以培育优秀文化品格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切实发挥社区文化教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动员社区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挖掘社区青少年领袖,社区小主人翁意识的培养,组织青少年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服务,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干、有作为的社区青少年队伍,是推动社区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保障。

督导评语:“小小水手”志愿者——团队成长发展小组在相关社区的开展受到了小组成员和社区的肯定,较好的把握了青少年群体的成长发展的需求,寓教于乐,小组的类型为成长性,教育性小组,活动贴近组员年龄特征,培养了组员融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的公益理念。但仍需要指明小组服务方案的推进步骤,虽然服务方案对服务的进程有了简要的规划,但过于笼统,每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方法需要进一步说明,阐明小组活动的对象、解决的问题及其效果评估的方法及技巧,掌握团队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波动、规范化、成熟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如何判断团队发展属于某个阶段。

吕剑(厦门市湖里区希望社工服务中心督导、中级社工师)

作者简介:

陈藤,26岁,2012年毕业于海南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从2013年7月至今就职于厦门市湖里区希望社工服务中心,主要为妇女、青少年提供专业社工服务。

服务心得:一直在一线,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袋思考。它能让你知道更多背后的故事,丰富你人生的阅历。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