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正轨,重新启航”偏差行为纠正 青少年家庭个案辅导

王小珠 2025-04-29 16:03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家庭个案服务辅导的目的是纠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实现偏差行为的改善。在整个过程中,家庭成员需要配合服务辅导工作,参与到青少年生活中并提供支持,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接受改变并逐渐融入正常社交生活中。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小莉(化名)

性别:女

年龄:14岁

学历:初中

工作员:王小珠

服务周期:2023年—2024年

个案情况:已结案

二、背景资料

(一)个案来源

服务对象是一名处于青春叛逆期,有打架、破坏社会秩序、抽烟偏差行为的未成年。曾经常与父母发生矛盾,甚至报警请民警协调处理。服务对象母亲在民警的介绍下,前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寻求帮助。

(二)情感经历

服务对象是一名14岁的女孩,就读于某实验中学八年级,有2段情感经历。初一时,她与同班男同学发展为男女朋友关系,这段关系被男同学父母极力反对并要求停止。在学期结束时,男同学父母为其办理转学,结束了这段恋爱关系。之后,服务对象又结交了社会上不良青年为男朋友,经常夜不归宿,忽视父母的教育和劝导,甚至顶撞父母,试图通过偏差行为引起父母关注。

(三)家庭资料

服务对象一家四口,父亲是国企职工,母亲是会计师,弟弟在读小学。母亲因服务对象的偏差行为问题而辞职在家照顾,家里经济条件尚可,但家庭关系不和谐。在管教方面,母亲和服务对象沟通不顺,父亲很少管过。以前母亲教育服务对象的时候,爷爷经常当着服务对象的面反驳母亲,服务对象从小独立,但脾气暴躁,觉得父母讨厌自己,在父母眼里自己是个“发泄桶”、“工具人”,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听从父母安排。

(四)学习状况

服务对象由于成绩不理想,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缺乏信心,导致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

(五)精神状况

1、服务对象对于父母的约束和管教方式感觉很失落,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不尊重自己。与家人关系僵化,沟通不畅,感觉失望、烦躁。

2、服务对象即将进入初三学习状态,情绪上比较焦虑,学习压力大,心态比较消极。

(六)行为表现

服务对象与异性关系不明确,出现早恋行为,主要表现有与社会不良青年接触过多,且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三、服务对象的优劣势

(一)优势

1、服务对象喜欢运动,有活力;

2、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父母非常愿意对服务对象的学习方面的投资;

3、内心希望改善家庭关系;

4、内心渴望能融入同学集体,能扩大朋辈社交圈,并期待考上理想学校。

(二)劣势

1、与父母关系较差,不听从父母教导,甚至言行上顶撞父母。

2、表现有与社会不良青年接触过多,出现早恋行为,破坏社会秩序等偏差行为,且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3、成绩不理想,缺乏目标和动力。

四、问题分析

结合服务对象面谈实际情况,工作员以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理论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为依据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是以家庭为治疗单位,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改变家庭系统中不恰当的结构和成员之间不良的交往方式,达到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成员个人问题达到目的。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工作员分析出:服务对象出现打架、逃学,夜不归宿,与社会不良青年结交、破坏社会秩序等偏差行为,都是基于整个家庭功能的失调,家庭成员交往僵硬,服务对象在家庭生活中被忽视,缺少尊重和信任,成为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中的受害者。服务对象以早恋、破坏社会秩序、逃学、夜不归宿等的行为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寻求关注。服务对象表示知道自己现在的行为非常不好,也知道父母的管教其实是为自己好,但父母的管教方式只是一味的责骂,经常通过一些行为(如上网聊天)怀疑服务对象早恋,使服务对象内心抗拒,于是抱着“报复”的态度与社会不良青年早恋。面对家庭环境和学业的压力,服务对象倍感失落,存在严重的消极心理。故针对服务对象以上问题,工作员认为要改变服务对象的现状,需要为服务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增加亲子之间良性互动,为服务对象搭建家庭沟通桥梁和重建家庭成员对服务对象的信任、尊重,获得自信,纠正偏差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一种以人的认知和行动作为焦点的治疗模式。认知对于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本案例中,服务对象的行为问题源于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导致的情绪失控和错误认知。工作员帮助服务对象及父母认识到存在的错误认知,重构正确积极的认知和自我控制机制。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服务对象可以逐步摆脱负面情绪和行为,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五、服务计划

在评估问题基础上,结合服务需求,工作员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了以下的服务目标和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提供心理支持、情绪辅导,缓解服务对象学业压力的焦虑心理和消极心态,增加不良情绪的正向应对模式;

2、帮助服务对象搭建家庭沟通桥梁,修复家庭关系,重建家庭信任和尊重,重塑其在家庭中的角色。

3、帮助服务对象厘清错误的认知,重建正确积极的认知,转变负面情绪,改善偏差行为。

4、帮助服务对象重拾信心,协助规划学习生涯,激发服务对象学习动力。

(二)服务策略

1.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进行全面的家庭问题评估。

服务对象的偏差行为源于家庭系统中的功能和结构失调。不良的家庭结构如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等是造成家庭成员问题的真正原因。服务对象家庭呈现出纠缠与疏离,导致家庭角色混乱,造成服务对象的问题发生。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导致服务对象产生反叛心理,与父母沟通时通过大声、甚至用争吵的方式来掩盖自己情绪,家庭惯用的交往方式处于不良的状态。父母经常偷看服务对象的“隐私信息”,怀疑服务对象所做的行为,让服务对象存在“报复”心理。这也是导致服务对象出现逃学、夜不归宿、与社会不良青年结交、破坏社会秩序等行为的原因之一。因此,工作员需要帮助家庭成员建立健康的交往方式和边界,改善家庭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帮助服务对象纠正不良行为。

2.运用认知治疗模式介入个人+家庭双向服务促进厘清错误的认知,重建正确积极的认知。

本案例中运用认知治疗模式介入个人和家庭双向服务促进认知重建,进而纠正偏差行为。在认知治疗中,工作员通过帮助家庭成员识别负面思维模式、探索根源、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探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了解彼此的行为和情感,帮助重新建立正确、积极的认知。

六、介入过程

(一)第一阶段

目标: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需求,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收集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

主要内容:服务对象母亲主动来社区求助工作员,神情焦急。自述服务对象出现逃学、早恋、夜不归宿、认识社会人士等等偏差行为问题,另外亲子关系也很恶劣,服务对象母亲称:“孩子如果再不听话,就把孩子送去惠州的青少年管教中心去,自己已经去了解过管教中心的情况了,但是还是想来找工作员试一下。”工作员针对服务对象母亲的求助需求,首先对服务对象母亲的情绪进行疏导、安抚;其次与服务对象母亲分析服务对象出现偏差行为问题,进一步与服务对象进行约谈,了解情况以及服务需求。面谈过程中,工作员耐心倾听服务对象述说需求,并运用尊重、接纳、同理心、自我披露等技巧获得服务对象信任。经过面谈,工作员收集了服务对象的情况,包括家庭关系、支持网络系统、资源优劣势等信息,也获得了服务对象及家长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工作员和服务对象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问题出现的原因,确认服务需求,介绍具体服务细节,共同讨论制定服务目标和服务计划。

(二)第二阶段

目标:根据与服务对象制定的共同计划,进一步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信息。

主要内容:工作员通过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专业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了解其家庭情况。服务对象透露自己与家人关系僵化,母亲遭受家人歧视,父亲态度冷漠,导致家庭功能失调。工作员引导服务对象通过“自画像”的方式了解自身的偏差越轨行为,一起分析家庭功能和结构失调问题,正视家庭功能,从行动上去改变家庭功能的失调、并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帮助服务对象改变偏差行为。

(三)第三阶段

目的:与服务对象父家人建立良好关系,帮助家庭成员重新建立正确、积极的认知,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增加亲子良性互动。

主要内容:工作员通过重演、集中焦点、互动方式的治疗技巧介入,详细与服务对象家人沟通,经过多次电访和面谈,父母开始打开心扉,主动向工作员介绍服务对象情况。据母亲阐述,父亲是个很传统的男性,平时很少管理家里事情,家里一切大小事情都是母亲操劳,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使夫妻关系不和谐,与女儿的关系越来越差彼此间的感情变得越来越糟糕。工作员以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和认知治疗模式介入积极回应,让父母,并一起分析家庭出现纠缠与疏离,家庭功能失调的问题,从引起服务对象的逆反抵抗心理。在工作员的带领下,帮助家庭成员搭建沟通的桥梁,通过学习教育亲子之间沟通的书籍和课程和开展家庭会议,父母意识到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忽略服务对象的感受,家庭成员缺少沟通。工作员引导父母学习建立正确的亲子沟通模式,学会尊重子女,与子女平等相处,而非一味的从上而下管教子女,重新建立沟通模式,多点用心、多点耐心、多点信任。

(四)第四阶段

目标:提供情绪、情感支持,引导服务对象认识偏差行为的弊端,协助偏差行为认知矫正,重构人生意义。

主要内容:服务对象与父母发生矛盾,内心郁闷,种种不良因素导致出现消极、不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工作员运用支持、真诚、同理等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支持及情绪疏导,引导服务对象分析自己的问题并改善身心状况。工作员询问服务对象与父母互动和沟通情况,了解到现在亲子关系有所改善,自己主动找父母谈话商量,父母也摒弃暴力沟通方式,互相陪伴,耐心倾听。服务对象不理解父母极力反对自己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监管变得异常严格,不准其单独外出,正常活动受到限制,并给自己报了感恩课程。现与男友已分手,但心理没有接受分手事实,情绪混乱、焦虑,并伴有愧疚自责,认为自己破坏了父母对其的信任感,也担心被报复。工作员通过提供信息、自我披露等专业手法引导服务对象分析讨论认识逃学、夜不归宿、早恋等偏差行为的弊端和普及了青春期女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重要性,引导服务对象做出正确的选择,制定以打卡形式记录改变的计划,挑战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五)第五阶段

目标:协助服务对象规划学习生涯,重拾自信,激发服务对象学习动力,并订立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除了改善服务对象问题和修复家庭关系,服务对象自身逃学、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有所改变,频率减少很多,并自我制定生活作息安排表。服务对象与工作员分享七日感恩课程的收获心得,很感恩父母对家庭和自己的付出,意识到自身偏差行为给父母带来很大的困扰,现与社会不良青年断绝来往,正常生活与学习,父母很支持学习辅导报名计划。工作员通过自我披露、鼓励、支持等专业手法向服务对象传授学习技巧和经验,帮助重拾信心,协助规划学习生涯,从而激发服务对象学习动力。

)第阶段

目标:巩固服务成效,增强其信心,继续深化家庭功能改变。

主要内容:工作员针对服务对象的积极改变和付出给予鼓励和肯定,并引导服务对象思考未来如何实现学习目标,构建自我积极的心态。家庭成员也意识到家人支持和关心的重要性,改变了互动沟通模式,注重考虑对方的心理感受。工作员鼓励家人对服务对象的改变给予更多的认可和关心。经过一系列服务计划的开展,家庭功能得到修复,家庭成员在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上互相信任和尊重,给予服务对象的信心和鼓励。服务对象也重新建立信心开始学习和生活,与父母商量,一心专注于学业,争取考上心中理想的高中学校。

七、评估

)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1、通过改变界限,协助服务对象重塑家庭结构和沟通模式,亲子良性互动频率增加,每个月至少阅读亲子沟通教育书籍一本或3节课程,每个星期开展至少1次家庭会议,全家每个月集体外出一次。

2、服务对象厘清错误的认知,重建正确积极的认知,已和社会不良青年断绝来往,重建社会支持系统,积极上学和生活。

3、服务对象缓解学业压力,消除焦虑和消极心理,增加不良情绪的正向应对模式;

4、服务对象重拾信心,制定学习生涯规划,主动要求父母帮忙报物理、数学的课外补习班,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有所提升。

)问卷评估

工作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以了解服务对象对服务介入的满意度,通过个案结束服务对象评估表调查显示,服务对象对工作员的表现评估为非常满意,服务对象对服务能否协助其面对困难评分为10分(满分为10分),对服务介入后对问题的改善情况评分为10分(满分为10分)。

另外,服务对象父母表示,通过工作员的介入才让他们明白,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才好对症下药。总体而来,服务对象及父母对工作员提供的个案服务表示满意和肯定认可。

八、结案

(一)服务对象的改变

在工作员介入服务对象的之前,服务对象对逃学、夜不归宿、父母不信任等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出现消极心态,对父母即抗拒又渴望得到关心。在介入之后,从服务对象家庭介入,有效使服务对象对未来学习与生活产生信心和改变,重返校园。

(二)结案原因

服务对象的问题得以解决,服务目标已经达成。

(三)结案处理方式及建议

经与服务对象协商,和在征得督导的建议之后,工作员对该个案进行结案。

九、专业反思

在偏差行为纠正青少年家庭个案辅导中,工作员需要进行以下专业反思:

1.在个案辅导中,首先需要了解青少年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偏差行为的具体表现。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识别出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根源,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朋辈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明确辅导目标和步骤。

2.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等因素对青少年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青少年家庭个案辅导中,工作员需要重视家庭辅导的作用,通过家庭治疗、亲子沟通等方式,改善家庭关系,增强家庭凝聚力。同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在个案辅导过程中,工作员需要定期进行评估,了解青少年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评估内容可以包括青少年的行为表现、心理状态、学习成绩等方面。通过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辅导计划和方法,确保辅导效果。同时,工作员也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4.通过有效的辅导和干预,青少年逐渐认识到自己偏差行为的危害,开始改变不良行为,回归正轨。此时,工作员需要继续给予关注和支持,帮助青少年巩固成果,逐步融入社会。同时,鼓励青少年树立信心,积极面对未来,重新启航,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作者:深圳市龙岗区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小珠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