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正常化理论”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陈宏远 吴秀娟  2019-05-14 09:33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正常化理论是指帮助残疾人营造一种尽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及条件尽量与社会中大多数人一样而不是有意地将他们区隔开来。“行为修正理论”则主要透过奖、惩等一系列有计划的方法,有系统地强化、改善其行为。由于普罗大众仍对“正常化”观念模糊,故在以下文章中,笔者会侧重“正常化理论”的运用和演译!

昨天,在一个社区探访时,碰见五十多岁的王伯,衣衫褴褛,正瑟缩在街头一角,偶尔用不流利的话语向路过的行人索取香烟吸食;后来从其他村民得知,王伯自幼是一个智障人士,家景不错,父母对他宠爱有加;当年曾想过把他送往广州的残障人士学校读书,但有亲友劝说,怎么可以把一个残疾儿童送到这么远的地方学习,他不能自立,需要亲人近身照顾,结果王伯被长期留在家中,什么也不用做;现在父母年迈,已无力照顾王伯,故王伯表现如是。残障人士是否不能学习自立,当年若送王伯去外地读书,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2009年,对于东莞市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年东莞市长安镇镇政府首次以项目打包的形式委托东莞市展能社会服务中心创立长安镇全康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拉开了东莞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康就中心”)项目的发展序幕。

2009年至今已有五年,这五年来,康就中心由一个变为25个,未成立康就中心的镇街也在积极筹备,基本实现了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模式全市全覆盖,各镇街依托康就中心通过学员+会员的服务形式逐步扩大中心服务范围,并配套规范的服务管理体系,整体呈现的服务成效效果显著。外在成效的显现离不开专业社工理论的支持,有两个理论像灵魂一样伴随着东莞康就中心的发展,那就是“正常化理论”和“行为修正理论”

正常化理论,主要运用于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中,是指帮助残疾人营造一种尽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及条件尽量与社会中大多数人一样而不是有意地将他们区隔开来。“行为修正理论”则主要透过奖、惩等一系列有计划的方法,有系统地强化、改善其行为;重点是透过宏观的“正常化理论”为主导思维,辅以“行为修正理论”巩固其正面行为。由于普罗大众仍对“正常化”观念模糊,故在以下文章中,笔者会侧重“正常化理论”的运用和演译!

实例说明:

东莞康就中心项目的发展有一个转折点,那就是寮步镇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寮步康就”)的成立,服务对象主要以轻度智障和病情稳定的精障残疾人为主,年龄为16周岁至55周岁。配备3名工作人员,包括:社工、康复治疗师、职业训导师。

寮步康就当时是东莞市第四个成立的康就中心,项目运营初期,三位工作人员从109户家访对象中,筛选19名服务对象为中心学员。19位学员第一天来到中心,不知道也不懂得文明礼仪、不遵守中心日常规章制度约束、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差、喜欢闹情绪、大家不能文明友好相处,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打架等。相对于现在的康就中心操作指引,那个时候只能依靠东莞市残联、机构、用人单位、其他康就中心的基本指引,但是这些远远不能够解决三位工作人员每天面对中心学员时刻发生的状况。中心运营一周,三位工作人员经过总结、反思,最后转变思路,开始尝试“正常化”的运营模式。

刚开始,大家所说的正常化模式,非常简单,就是学员应该和我们一样,很多简单的事务是要自己学习和掌握的:按时出勤、不能迟到早退;学会基本的文明礼仪;学会卫生清洁;学会自己盛饭、帮助其他学员盛饭以及自己清洗餐具;学会整理自己的床铺;需要服药的学员,都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药物、自己可以独立来往中心等。这些简单的事务,看似简单,没有技术含量,但是因为家属不认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或者亲人干活、再加上学员本身能力差、没有耐心、智障和精神学员存在记忆力短暂等情况。所以好像每一个人都可以教学员做的事情,但是在这一年中,只有工作人员自己明白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和运用很多专业知识和技巧,并通过不断重复和强化。所以,这些看似简单容易的进步,却需要工作人员、家属、学员协助合作,共同努力才可以完成。

肯定了服务思路和方向,工作人员扩展服务视眼,将正常化理论进行二次延伸:

中心工作人员认为,学员的环境不应该只有家和中心,应该走出去,进入公共场合,参与到公共场合中,他们应该和人相处,和不同的人相处,他们应该学会使用社会公共设施,他们应该提升自身的素养,他们应该有就业的意识,积极就业……这样他们才能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更好的融入社会。可想而知这些服务的实施将会面临多大的挑战,因为涉及到学员外出安全的问题,和意外事故责任划分问题等,庆幸的是机构和用人单位对我们提出全新服务的支持和肯定,家属也慢慢进行观念转换,从学员的一点小进步中愿意期待他们继续有小进步或大进步。

这一次延伸让残疾人本身、家属及社会大众彻底感受到了残疾人的自主能动性和生活潜能,社会功能康复效果明显。有了尝试和探索,那如何将“正常化”理论贯穿到康就中心各项服务中,并系统性的进行梳理,从而最大化的为学员提供服务成为寮步康就工作人员的一个难题。

寮步康就中心的承接运营机构——东莞市展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以残障服务为机构品牌服务,基于以上问题,组织机构所有督导资源,整合市残联对项目的运作要求,经过多个康就中心的实证研究,最终将“正常化”理论系统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接受服务:如组织学员到其他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联谊增加学员人际交往、组织学员到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让学员接触社区群众,消除学员对社会生活的恐惧、组织学员走进大学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手工艺品,增强学员沟通能力、组织学员走进公共场所:商场、电影院、KTV、公园、动物园等,学习购物、文明观影、唱歌需要掌握的技能、搭乘公交车等、组织学员到工厂参观实习,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等,通过这样的社会康复服务,让学员不断认识和接触新的事物,刺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培养他们快乐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

第二,输出服务:将学员的受助者的身份改为服务提供者,如组织中心学员到敬老院为老人提供卫生清洁、为老人表演节目、主动和老人聊天、为老人按摩等服务,其实这些服务在往常一般是由志愿者提供的,而现在是由残障学员提供,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是一次视觉和认知的冲击,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残障学员本应是服务的接受者,而学员的表现让他们感到惊讶和感动。同样,对于学员来说,也是一次非常大的成长和突破,他们可以将自己在中心所学给予其他需要帮助的群体,他们也可以得到家属和社区群体的鼓励和表扬,他们会变的自信,而这样的自信会让他们不断成长,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

这就是“正常化”理论,无需因为他们是特殊群体,完全特殊对待,而是根据他们的能力和潜能正常对待,相信他们和我们一样,可以从事很多“正常”的行为。寮步康就中心作为“正常化”理论的先行者,正因为它的指引,中心从成立到现在,学员服务成效显著。

第一,中心自创的完全由学员进行的“飞盘转转转”杂技表演,曾多次在本镇文艺晚会出演、并且在2014年全国助残日进行公演以及应东莞市社会工作协会邀请,在2015年东莞市社协迎新春茶话会公演。

第二,中心一共有五名学员成功就业,并且“东莞市宝威印刷有限公司”愿意作为中心的实习基地。

第三,中心在2013年年底、东莞市残联对东莞20多家康就中心评估,寮步康就取得全市第一的好成绩。

第三,中心大部分学员在文明礼仪、日常基本生活能力、自身素养、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得到质的提升。

总结反思:

“正常化”理论的创新服务是基于一线社工对残障服务的不断探索和总结,但是他们的力量很小,因为残障人士身边不只是社工,他们日常的生活与普通大众会有很多的接触。通过这片文章,希望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关注残障人士的潜能,相信他们的力量,可以“正常”与他们交流和互动,激发他们的能动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残障人士在自己的社区中心可以勇敢的表达、去展现、甚至去帮助他可以帮助的人。助残扶残,人人有责,和我们一起运用“正常化”理论去帮助你们身边的残疾人朋友吧。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