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3 社区服务中心变成社区活动中心?
社区服务中心与社区活动中心,一词之差,从外延到内涵却有着巨大不同。部分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外界正有一种声音,认为社区服务中心正在变成社区活动中心。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服务中心是综合性的,活动中心顾名思义更注重开展活动。”一名社区服务中心主任、资深社工刘丽分析,目前的确有一些社区服务中心比较注重开展活动的影响,忽略了活动本身的目的,对开展活动缺乏思考。“从社区服务中心变成社区活动中心,显然是将社工的职能单一化了,社工必须关注不同方面、不同人群的需求,活动只是载体。”刘丽说。
如何看待社区活动的意义?如何避免社区服务中心变成单一的活动中心?这是当前社工及社区服务中心需要思考的新话题。
“一定要先有活动,要敲锣打鼓、彩旗飘飘、各路大佬云集,要营造一种氛围让居民认识你,这就像谈恋爱一样,首先要彼此认识了解。”李娟坦言,在进驻社区的第一年,她的社工团队前前后后开展了不下120场大小活动,几乎每次大型活动必有社区工作站站长、社区股份公司董事长、居委会主任到场。
有了这些活动做铺垫,李娟和社工们开始了第二步:小组工作,比如开一些单亲妈妈的小组等。所谓小组是“由社会工作者指导下的、将两个以上且具有共同需求或相似社会问题的成员组织在一起而开展互动性活动的团体”。
“小组活动的服务对象就来源于活动对象,是社工从活动中发现需求或问题后开展的第二环节。”李娟强调,正是因为有活动,社工与居民建立了信任关系,传递了社工的理念,才能开展小组工作,并进一步做个案,活动对于社区服务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既然活动如此重要,那么社区服务中心变身社区活动中心的指摘如何理解?
刘丽认为,作为社工,开展社区活动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社工身份,运用社会工作技巧,传递社工的价值理念,不能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举例来说,同样是举办“三八”妇女节包饺子活动,有的社工连续多年举办,不同的仅仅是参与居民的数量在扩大,社工自身的策划活动、组织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有的社工则不同,每年活动都有不同的目的,比如第一年重在让参与者彼此认识,第二年则指导居民参与义工活动并分享经验,第三年指导参与者号召发动社区其他妇女参与,到第四、第五年,社工已经可以放手,让那些妇女骨干来主持发动居民自主开展活动了。
“一名专业素养较好的社工,一定不会局限于活动本身,他在活动背后是增能,是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提升社区妇女的能力。”刘丽说,如果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社工身份,为了活动而活动,社区服务中心沦为社区活动中心并不奇怪。
“社区的社工不管是开展个案、小组还是探访、搞活动,永远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发现社区需求。”李娟强调:“‘以社区为本、以需求为本’是社工的本职工作,发现需求、评估需求,进而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回应需求,然后再评估是否满足需求,一旦发现新的需求,就需要重新评估和回应,这其实是一个因循往复的过程。”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