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服务三千老人
7月16日上午,76岁的老李来到协和医院就诊,这是他第一次来协和医院就诊。然而,风湿免疫科7天内的号源已经全部挂完。听病友说,医院里有个专为老年患者服务的地方,可能会有号源。于是,老李走进协和医院老年患者志愿服务站。了解了老李的情况后,医务社工郑玲拿起电话,与风湿免疫科的护士站沟通着。
电话打了5分钟,郑玲终于转过身,说:“大爷,给您约上号了!”
北京协和医院是中国最早开展医务社工服务的地方。去年11月,协和医院增设的老年患者志愿服务站是最新的服务形式,20多名有爱心、业务精的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一起为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导医服务,这里也被老年患者亲切地称为“温馨小屋”。
成立半年以来,这儿已经小有名气——预约挂号、帮老人在手机应用程序上注册、生成“防疫行程卡”快速通关……只要是老人需要的,这里都尽力解决。
医务社工不光要提供专业的服务,还要擅长“找问题”。老人们普遍手机操作得不太顺溜,多数老年人也不会用手机支付,有时候手里只有现金。为了方便老年患者,门诊部将收费处和温馨小屋打通。预约好号源后,老人可以直接走过去,由工作人员帮助完成付费流程,当场拿到收费凭据和挂号条。一个小细节,让来看病的老人交口称赞。
厚厚的登记本上,清晰记录着老人们的需求,姓名、年龄、联系方式、就诊ID号以及希望解决的问题等一目了然。郑玲找到李大爷的登记条目,在“结果”一栏认真地填上“已解决”。一个月来,温馨小屋已帮助400余名老人挂上专家号,提供咨询服务等近三千人。
综合服务
暖心关怀圆梦患者
在清华长庚医院安宁疗护病房,医务社工张璠安静地坐在刘女士的身边,听她讲自己和女儿的故事。“我女儿呀,特别乖,从小到大都懂事儿,有一次带她去看电影,她不小心把爆米花撒地上……”
刘女士是乳腺癌晚期患者,肿瘤已经扩散。刚来安宁疗护病房的时候,她几乎不怎么说话。一次,张璠将一床被单递给刘女士,“您的身体私密部位需要透风,用这个更合适。查房的时候医生也会注意的,我已经帮您沟通过了。”一个贴心的举动,让刘女士敞开心扉,渐渐和张璠成了朋友。
因为疫情,远在美国的女儿无法来到身边。和医务社工的同事们交流后,张璠决定帮助她,鼓励她定期写日记、录制视频,把想对女儿说的话保存下来。
帮患者圆梦,是张璠的日常工作之一。一位患者说,来北京十几年都没去看过颐和园,很遗憾。于是,张璠就专门腾出半天时间陪他去了一趟。还有位患者罹患胆管癌,多年来没把体检报告结果放在心上,这让他特别后悔。张璠跟患者聊了一个多小时,征得同意后编成“老杨的生命感悟”刊发在公众号上,让更多的人受到启发……
“病房里的大部分人都是癌症晚期患者,医生、护士、药师能够减轻他们生理上的痛苦,但心理上的问题则需要由医务社工来解决。”张璠说,这类患者在生病后往往有强烈的“负罪感”,觉得自己拖累了家庭。如果情绪得不到及时引导,很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误会,也容易引发医患矛盾。医务社工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办法帮助患者和家庭渡过难关,提供一套综合服务。
和患者长期沟通积累下来的经验,也被用在其他科室。每年9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就会组织阿尔茨海默症病友小组,医务社工联合医师面向失忆老人开展病友小组活动。“和癌症中晚期患者一样,老年痴呆群体也非常需要家庭的支撑,通过三个月持续不间断地训练,不仅患者病情得到缓解,家属也改变了对亲人的认识,同医生携手共同对抗疾病。”张璠说。(记者 杨绪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