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右)向市民讲解禁毒知识。
日前,记者到雷州市西湖街道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心采访,在该中心的光荣榜上,排在最前列的优秀社工吴敏的故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作为该中心的一名专业社工,成为禁毒社工前,就长期活跃在社会公益领域。
2008年,她与几个好朋友成立了“蒲公英拓展服务队”,社团成员达200多人,8年来组织开展了很多社会公益活动,为当地社会公益事业添砖加瓦。今年,她转战当地“禁毒”攻坚一线,致力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继续用自己的真诚和热忱,为“瘾君子”铺筑“回头路”。
老社工投身禁毒工作
吴敏告诉记者,虽然她已有多年的社会工作经验,但刚开始接触禁毒工作时,跟很多人一样不知道从何着手。为此,她认真学习《禁毒法》、《戒毒条例》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与“红土地”社团干事走访了十几个镇(街),调查了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情况,与社工们学习交流身边的成功案例和好的经验做法。然后,她与西湖街道办、各社区干部一起建章立制、完善档案和资料,及时上报信息,使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顺利开展。
上门家访和谈心是社工帮助戒毒人员的一项日常工作,很多涉毒家庭对此并不理解,家访时常有抵触情绪。吴敏总是不厌其烦地开导,运用专业知识跟他们讲解毒品的危害,列举一些因为吸毒导致家破人亡的真实案例进行劝说,促使吸毒人员及家属愿交流、肯配合。
湖中社区的一名女群众之前因为吸食“K粉”被录入管控名单,现已结婚成家。为了不影响她的生活,吴敏私底下和她积极沟通并最终取得她的信任,现在她已是社区康复对象,社工对她的工作都是百分百保密。
同时,社工还要积极开展禁毒宣传,在西湖中心小学和霞海社区幼儿园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时,吴敏发挥以前当老师的经验,用“弟子规”等通俗易懂的道理教育小朋友,让他们快速了解毒品危害、如何远离毒品等知识,使宣传效果达到最佳。
“以心换心”赢得尊重
社区戒毒工作是“以心换心”的过程,在禁毒社工心里,戒毒人员是弱势群体,要真心对待他们,不歧视他们,才能被他们接受。
吴敏在探访中发现,大部分吸毒人员的子女都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条件比较差。看到这些无助的孩子,吴敏揪心地说:“我们要真心对待每一位工作对象的同时也真心对待他们的家人,他们都是毒品的受害者,更需要社会扶持。”
霞海社区康复对象黄某,他妻子已离家出走,留有三个孩子跟他年迈的父母一起生活,其中一个孩子的双手连拿碗筷吃饭都没有力气,生活非常艰难。吴敏正在努力为该孩子获取残联鉴定,进而争取国家医疗救助。
同时,做禁毒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耐心细致的接触交流,无数次探访,才能了解工作对象基本的情况和深层次的情况。许多吸毒人员把家庭拖垮,与家人矛盾很深。为了让吸毒人员回归家庭,吴敏只能耐着性子一次次上门,通过“以心换心”的沟通,拉近吸毒人员与家人的距离,从而促进吸毒人员的改变。社工们去缘湖社区吸毒人员黄某家探访时,黄某一直回避,说什么都不肯接受社区戒毒服务,吴敏就耐心与他母亲沟通,最终说服他母亲,他才愿意配合社工们的工作。
很多吸毒者家庭认为,家里有吸毒人员是不光彩的事情,如果禁毒社工隔三差五来做工作,就会弄得世人皆知,因此他们对社工经常是不接待、不理睬或回避。所以在上门过程中,社工不要怕受冷遇,不要怕麻烦,一次、二次不行,就多次走访,想方设法取得他们信任。湖中社区的何某是一名年轻女孩,但已有8年吸毒史。从戒毒所出来后,她妈妈怕被邻居知道,一直拒绝社工们探访,社工们电话联系何某到康复工作站时,何某总是找理由推辞,后来就干脆不接电话。吴敏没有气馁,继续通过电话方式跟踪联系,最终让何某和她家人理解社区戒毒服务的作用。现在,何某已经接受社区戒毒服务,她家人也是非常配合社工的工作。
录制歌曲宣传禁毒
因为人手不够,一个禁毒社工要服务的对象有十余个,而且要做的工作很多,包括防复吸、戒毒康复、尿检、就业和心理辅导等。一些涉毒人员的资料显示只有身份证号码或者地址只有门牌号,社工都是费了九牛之力去摸查。为了做个案服务,上门家访和谈心工作往往都是要在服务对象方便的时候开展,社工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外都是“随时待命”。但是,吴敏对此从无怨言,而且越干越有劲。
现在,吴敏利用以前社团资源组建起一支超过200人的志愿者团队,协助当地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她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社工,平时与兴趣相投的朋友创作一些雷州歌曲在网上广为流唱。现在,她正与著名作词人麦莱老师合作录制一首关于禁毒的流行歌曲,希望通过这首歌警示世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她还把记录下来的工作感想编写成剧本,准备拍一部关于禁毒的微电影。
吴敏说:“现在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下班后还要写方案报信息,无暇照顾家庭,幸有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看到服务对象的一步步的良性转变,我感到很快乐,这种快乐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把这份工作干下去的决心。”(曹龙彬 陈君俊 蔡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