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一一
定西市安定区现有涉毒乡镇(街道)16个,涉毒村(居)委会69个。当地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中,在过去建立的“四位一体”帮教小组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4+X”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小组新模式。
采取“灵活运用、因人而宜”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对象,在建立由“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社区医务人员、家庭成员”四人组成的固定工作小组的基础上,再加建一个“X”工作人员,形成“4+X”的工作小组模式,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正是这个“4+X”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模式,让当地一些吸毒人员有了量身订制的戒毒康复方法。如对生活困难,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员,由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小组,以便随时了解他们的困难进行救助;对无业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对象,由劳动部门进入工作小组,对其进行劳动技能培训解决再就业;对涉世不深的对象,由懂心理学的社会工作者进入工作小组,帮助其矫正心态;对蔬菜种植和发展养殖的对象,由蔬菜种植协会和养殖协会工作人员介入,对其提供技术指导,等等。
目前,"4+X”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小组新模式已被列入戒毒条例。2011年,安定区被国家禁毒办评为“全国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先进单位”,2013年,安定区被国家禁毒委命名为“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示范单位”。
在祖国心脏一一
北京市创新社区戒毒模式,积极开展向日葵社区建设工作。东城区和平里街道是北京市向日葵社区创建工作的试点街道。
2010年以来,和平里街道帮助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自主创业、自谋出路,采取政府提供公益岗位的办法,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将戒毒康复人员中的低收入群体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提供救助。
此外,和平里街道积极搭建向日葵社区信息管理网络平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出所时间、尿检时间和谈话记录都在平台显示,方便与市禁毒办和辖区派出所交换信息。和平里街道划分成78个网格,将社区治安志愿者和禁毒志愿者队伍纳入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小事服务不出网格”的目标。4年来,和平里街道所辖区域未出现新增吸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管控率达100%,向日葵社区的建设为维护辖区社会安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推动社区戒毒更需整合社会资源
福建警察学院朱晓莉副教授介绍说,吸毒成瘾后要戒除毒瘾,需要完成从生理脱毒到身心康复再到回归社会这三个过程,而回归社会这个阶段正是最难实施的环节。
长期以来,由于帮助吸毒成瘾者回归社会的家庭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缺失,成瘾人员复吸率高,戒毒效果甚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是我国借鉴国际社会的戒毒工作经验,为解决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难的问题而制定的戒毒措施,主要目的就是建立起一套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外部的监督、关爱和扶持,搭建起戒毒人员重返社会的桥梁。
“全国各地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社工们付出的努力也令人感动,但戒毒工作是一项需要调动大量社会资源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公安禁毒部门的推动,更不能仅仅依靠专职社工的爱心和责任感,只有各级政府担当起在戒毒工作中的领导、组织责任,相关的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运行的戒毒工作体系。同时,只有每一名社会成员正确地看待吸毒者,抛弃偏见和歧视,‘让吸毒人员生活在阳光下’的梦想才有可能实现。”朱晓莉副教授认为。
目前,全国各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队伍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发展的新思路。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在基层政府的牵头、监管下,整合家庭、社区、公安以及卫生、民政等力量和资源,使吸毒人员在社区里实现戒毒康复,使戒毒工作更加人性化。
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全国禁毒社工凭借韧劲与真诚,托起瘾君子重生的希望
让戒毒人员重拾美好人生
无论酷暑寒天,30岁的张静都会准时只身从杭州市里乘公交车前往萧山,回访已经康复的吸毒人员陈某。“不在戒毒人员家里访谈,就在去戒毒人员家的路上。”张静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每个社区的戒毒康复人员都能重回正轨,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像张静这样一心扑在禁毒工作上的禁毒社工,浙江全省目前有4342名,他们承担着16.7万余名吸毒人员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平均每名禁毒社工负责39名吸毒人员。这大大超出浙江省关于按辖区实有吸毒人员数5%的比例配备禁毒社工的规定。
在禁毒战线,禁毒社工是鲜为人知的群体,被称为没有警服的民间禁毒队伍。他们为戒毒者提供服务,陪伴戒毒者戒毒,以专业知识指导戒毒者避免复吸,并宣传戒毒知识,使众多的吸毒者成功脱毒,回归社会。
从2010年以来,全国各地一支又一支庞大的禁毒社工队伍活跃在社区,成为我国禁毒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
帮扶戒毒人员的“心灵捕手”
不同于游走于刀光剑影之间的缉毒民警,禁毒社工工作辛苦不说,人身受到威胁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对这样一份辛苦的工作,全国禁毒社工们凭借自己的韧劲与真诚,托起瘾君子重生的希望。
尚桂琴是南京市玄武区红山街道的专职禁毒社工。红山街道共有吸毒人员近60名,其中参加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16名。她把街道每个社区的戒毒康复人员都详细地记入名册,个人基本情况、家庭背景、戒毒康复程度,全部熟记在心。自2008年以来,尚桂琴用真心感化吸毒人员,和他们交朋友,帮助吸毒人员坚定戒毒信心,被戒毒人员亲切地称为“尚大姐”。
今年44岁的张某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吸毒,吸毒不仅让他倾家荡产还数次坐牢。他想戒毒,可一直不成功,直到遇到了尚大姐。“我是2010年接触小张的,一开始他也不肯接受我的帮助。”尚大姐记得第一次到张某家就被他狠狠骂了一顿,“你们能解决什么问题,你们把我们当人吗……”尚大姐没有回一句嘴,“让他发泄,他们心里的委屈不少。”赶巧,第二天张某的父亲生病了,尚大姐听说后马上买了东西去医院看望,这让张某相当意外,“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这让我的心底感觉到了一丝温暖。”张某说。
此后,在逐渐的接触中,张某将尚大姐当做知心朋友,有什么烦恼都跟她说,对于尚大姐对自己的戒毒要求也一一记在心中。后来,张某还介绍其他毒友来接受尚大姐的帮扶。
如果说公安机关对毒品犯罪的打击是源头治理,那么帮助吸毒人员重返社会,则是对毒品犯罪的釜底抽薪。像尚桂琴这样的禁毒社工就是帮扶戒毒人员的“心灵捕手”,他们帮助真正愿意改过自新的戒毒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
将恶性循环变成良性态势
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尿检、家访、谈心、评估直至解除的各个环节,禁毒社工都需要参与其中,这是一项需要长期付出辛苦劳动的工作。长期实践证明,依靠基层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在社区中对那些吸毒时间不长、成瘾程度不深、具有戒毒意愿、具备家庭帮教条件的吸毒人员进行戒毒治疗、康复指导和行为干预,有利于巩固戒毒成果、化解社会矛盾,不仅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治理吸毒问题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毒品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戒毒工作一直都是整个禁毒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强制隔离戒毒完成,并不意味着戒毒工作的终结,强戒人员出所后如何避免复吸,如何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是禁毒工作的又一大课题。如何将“吸毒一复吸一再戒一再吸”这样的恶性循环变为“吸毒一戒毒一康复一回归社会”这样的良险态势,是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重点。
建立吸毒人员抵御毒品的“安全岛”、回归社会的“缓冲带”、规避复吸风险的“避风港”、心理疗伤的“加油站”、走向新生活的“骚站”和随时都可以回来的“家”,是所有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
在社区的牵头、监管下,整合家庭、社区、公安以及卫生、民政等力量和资源,使吸毒人员在社区里实现戒毒康复。
自禁毒法和戒毒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经历了从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的发展过程,目前组织机构日益健全,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已成为我国戒毒康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