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禁毒社工助“瘾君子”重生

2014-04-08 10:35   羊城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我们接手的案主都有十几年毒龄,并且伴有多种传染病。”作为东莞禁毒社工,郑美珠工作的艰难可想而知。

羊城晚报记者 谢颖

“我们接手的案主都有十几年毒龄,并且伴有多种传染病。”作为东莞禁毒社工,郑美珠工作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她的服务对象阿军(化名)成功戒毒,并且能够重新找工作养家糊口,这样的案例开始让禁毒社工们备受鼓舞、看到希望。

初识戒毒者阿军

郑美珠是东莞横沥镇隔坑村社区服务站的社工督导助理,她平时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吸毒人员进行社区戒毒。

每隔一段时间,禁毒社工们就会从市禁毒委拿到一份名单,里面详细列着辖区内吸毒人员的名单。社工们拿着这份名单,就各自寻找自己的服务对象。

相比和吸毒者接触的危险性,更让社工们感到困难的是,许多吸毒者从强戒所出来后就搬离了原来的住所,光是找一个人就要花费社工们一两个月的时间。

回忆起2011年初首次见阿军时,郑美珠说,当时找他也是费尽力气。那年阿军38岁,已有20多年的吸毒史,多次进出强戒所、劳教所。2006年底,最后一次劳教回来后,因患有丙肝,强戒所不再收留,于是阿军来到社区戒毒,并定期饮用美沙酮。后来,通过美沙酮发放点的记录,郑美珠才摸查到了阿军的踪迹。

“当时,他刚吃完药,脸色又黄又瘦,反应迟钝。”郑美珠说。

与许多吸毒者一样,初遇社工,阿军十分戒备。于是,郑美珠开始常去美沙酮发放点蹲点守候,接触几次,阿军发现郑美珠十分友善,才慢慢放下了警惕。

而那时阿军仍有吸毒行为。与此同时,郑美珠与阿军的妻子有了第一次接触,了解到其妻子阿兰(化名)育有一儿一女(小明和小芳),但家庭关系较差,两个孩子几乎不与阿军交流,阿兰也颇有怨言,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他。

孩子的话刺痛阿军

“戒毒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家人的配合非常重要。”郑美珠与阿军妻子阿兰短暂接触后,阿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表示愿意再相信老公一次,支持社工的帮扶计划。

在社工介入后的前期戒毒阶段,首要任务是切断阿军与“粉友”的接触。为此,郑美珠建议阿兰聘请一名陪护人员24小时跟着阿军。此前,家人每天只给阿军20元,作为饮用美沙酮和抽烟的费用。自从聘请了陪护人员之后,这20元钱改由陪护人员保管,杜绝阿军重新吸毒。

同时,郑美珠在与阿兰的聊天中得知,这些年来,由于阿军吸毒,一对儿女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有一次,儿子小明特别委屈地对母亲说,很想像其他同学一样,由爸爸带他们去喝一次早茶。儿子的话深深地刺痛了母亲阿兰。

郑美珠隐隐感觉到,这似乎能成为促使阿军戒毒的理由。果不其然,当郑美珠把这一番话说给阿军听时,这个男人第一次长时间沉默了,良久,阿军向郑美珠保证,他要负起一个父亲的责任。

自那以后,阿军变得自觉了。郑美珠欣喜地看到他的改变,但她也告诉记者,此时还需要强化案主的戒毒动机,否则,吸毒者自制力差易复吸,稍有不注意,又会功亏一篑。

于是,郑美珠也建议阿兰加入进来,改善家庭关系,让阿兰及子女转变对阿军的态度,重新接纳他,并且多给予他表扬和称赞。

一次,阿兰回家晚了,阿军早早在家洗了菜,还炒了一盘青菜。虽然味道很不好,但阿兰看到老公的改变,别提有多开心了,连连称赞。

在后来郑美珠与阿军的交流中,阿军自称很受激励,他自己说,没想到自己做一点小事,就能得到家人这么大的认可。

郑美珠说,吸毒人群常常自感被歧视,没有关爱,所以家人的关爱与鼓励会给他们带来信心。

找到工作赚钱养家

眼看着阿军情况转好,妻子阿兰脸上重新有了笑容。经过3个多月的戒瘾与身体调养,阿军人也胖了,精神也好了。

此时,他请求郑美珠能否帮他找份工作赚钱,理由是不想再增加家人的负担。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阿军在亲戚家的养猪场顺利找到了一份工,每天工作6小时,主要是跟车去镇内的一些酒家收潲水喂猪,每月有2000元的固定收入。

工作后的阿军,与从前判若两人。郑美珠告诉记者,据阿兰反馈称,现在阿军偶尔还会带家人去爬爬山、喝喝早茶,一家人其乐融融。

同时,他的工作也很稳定,月收入也增至约4000元。

阿军从一个“瘾君子”逐步重回一个丈夫与父亲的角色,并担当起家庭责任,这种变化让郑美珠和其他禁毒社工都很振奋。

郑美珠认为这个案例中,社工在帮助吸毒人员戒毒过程中起到了比较好的协调作用。

“希望有一天,爸爸能带我们去喝早茶”——阿军一双儿女多年来的梦想,也终于照进了现实。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