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服务如何突围?

2017-04-14 09:38   西安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如今的志愿服务却似乎遭遇了瓶颈:服务人群单一、内容雷同、难以常态化……这些现象不仅降低了群众对志愿服务的期待,更深深困扰着社区。造成社区志愿服务瓶颈的原因是什么?志愿服务又该如何“突围”?

近几年,人们对志愿服务由陌生变得熟悉,以社区为主要平台的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正在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然而,如今的志愿服务却似乎遭遇了瓶颈:服务人群单一、内容雷同、难以常态化……这些现象不仅降低了群众对志愿服务的期待,更深深困扰着社区。造成社区志愿服务瓶颈的原因是什么?志愿服务又该如何“突围”?

吐槽:服务范围窄 难以常态化

说起志愿服务,家住西安市北马道巷的市民钱萍丽先给予了认可,但随即就抛出了自己的疑问,“虽然现在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挺多的,但大多数都是针对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面向我们普通居民的服务内容很少。”

56岁的钱萍丽去年刚刚退休,与丈夫和婆婆住在一起。钱萍丽说,社区经常有面向老年人的志愿服务,如义诊、剪发、健康讲座等,这让80多岁的婆婆十分受益。此外还有一些针对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上门服务,钱萍丽的楼上邻居就是一户残疾人,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经常帮他购买肉菜、收拾家务。

钱萍丽说虽然不需要志愿者帮忙做家务,但义诊服务时自己也很想借着活动的便利进行检查,然而社区在通知时就强调了主要针对“老年居民”,50多岁的她便不好意思加入检查的队伍。“老年人和残疾人应该优先,但也希望社区能关注到我们中年人的需求,拓宽志愿服务的范围。”

除了服务受众面窄之外,社区志愿服务还面临着难以常态化的问题。73岁的市民杨小民就告诉记者,针对老年人的志愿服务内容的确不少,自己腿脚不便,也享受过“跑腿儿”一类的帮助。但老人家说,这类活动一般只有在学雷锋日、重阳节等节日才组织,并没有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机制,“有时候通过一个活动刚和这批志愿者熟悉了,到下一次时因为隔得时间太长了,又换了另一批人。”杨小民认为这样的志愿服务有些流于形式。

苦衷:时间难调配 人力不充足

对于志愿服务所面临的窘境,社区其实也有自己的苦衷。“中青年居民上班上学的比较多,从时间上来说就限制了志愿服务的开展。”环东社区主任李爱琴告诉记者,社区也在不断开拓面对中青年群体的志愿服务内容,此前就举办过多次针对年轻人的心理咨询,但由于年轻人工作繁忙,体验服务的并不多。

而将志愿服务常态化的想法,李爱琴坦言,眼下主要的常态化服务就是计生部门每月对空巢老人的陪伴探望,由志愿者提供的服务的确难以定期开展。目前环东社区登记志愿者有300多人,然而每次组织服务时,人员不足总是最大的问题。据了解,许多登记志愿者是辖区驻地单位的工作人员,时间上经常冲突。李爱琴说,即使有再好的服务策划,人手不够始终无法实行。

对此,参与志愿活动已经三年的西安电子科大经管学院学生韩鹤林告诉记者,作为志愿者的召集者,确实会时常遭遇“失约”,之前已经报名的志愿者临到开始前才表示没法上阵的比比皆是。韩鹤林表示,志愿者责任心的缺失也是造成许多活动难以常态化进行的原因之一。而对于服务覆盖面的问题,韩鹤林表示,他此前参与过的社区志愿服务,只有老年人群体较为热切,中青年服务对象则觉得志愿服务没有必要导致配合度不高。

建议:系统化管理 个性化内容

原本是件利民惠民的好事,眼下却备受“吐槽”。社区志愿活动的出路到底在哪?

担任志义工网志愿者7年的程程表示,由于社区并没有管理志愿者的权利,所以志愿活动难以系统化、正规化,“规范志愿活动根源就是要规范志愿者制度,组建一支随时能提供服务的志愿者队伍。”程程希望政府能够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便于社区调动人员,打破志愿活动“一次性”的局面。

解决了人力问题,目光就要投向志愿服务的内容创新。程程认为,目前的志愿服务中,除了空巢老人,50-60岁的“初老人群”也应得到重视。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居民,都是即将或刚刚退休的人群,面临突然空闲的生活和子女忙于工作的无法陪伴,他们的心理状态较为敏感,社区志愿服务可以由此入手,组织茶话会等活动,疏解初老居民情绪,打开服务的突破口。

“服务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调动居民体验服务的兴趣。”西关正街社区主任谢翔天表示,社区的志愿服务要拓宽覆盖面,除了要考虑合理安排时间外,更重要的是“对症下药”,为各个年龄段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对于儿童可以寓教于乐,面临求职、情感困境的中青年就组织一对一咨询,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另外也可以与相关驻地医院、学校联合,确保服务定期开展。

  • 关键字
  • 社区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