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园艺疗法在残障领域服务中的运用
——以“康晴花园”坪山区精神康复者园艺康复项目为例
一、 项目起源
(一) 园艺疗法
无论是花草、灌木亦或是古木参天,植物与人休戚与共,共衍同生,滋养人的心灵,承载情感思语。人通过五感感知植物,当产生收获行为时,我们就会获得治愈、满足及幸福感。园艺疗法即是以植物为媒介的自然要素进行相关活动,在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方面达到与维持健康状态的一种辅助疗法。之所以称为疗法,是因为接受治疗的人,不是自发、自主地进行园艺活动,而是遵循严格的治疗规则在园艺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园艺治疗师在活动效果上进行判定是否有效,再作出调整。
诸多园艺实践证明,园艺疗法在精神方面的功效显赫。以植物的生命影响人的生命,使人减少不安和负面情绪、放松身心、培养专注力、责任心及创作激情,进而达到精神康复的效益。
(二)精神康复者的需求
曾有媒体报道,一项调查显示百名青年精神残障人士就业人数低至5人,企业更愿意为相对稳定的言语、听障人士等提供就业岗位。精神残障人士找工作困难,即使能就业,往往在上班数天后因接受能力有限而遭辞退。久而久之,大部分精神残障人士自我标签为“废人”,越发没有自信心,不愿出门与他人交流,消极低迷,甚至不同程度地复发其病态,给个人、家庭甚至社会带来风险。深圳市持证残障人士总人数14000余人,其中精神残疾4000余人。截止2020年4月,坪山区持证残障人士有800余人,其中精神残障人士200余人,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精神残障人士的社会融入需求迫在眉睫。
2016年3月,坪山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针对坪山区精神康复者启动了“康晴花园”坪山区精神康复者园艺康复项目。康晴花园项目以复元理念为指导理论,结合园艺治疗技术,运用以人为本,以植物为媒介的辅助性治疗、康复手法,重在挖掘精神康复者的兴趣,培训园艺技能,提升职业能力。项目通过实际接触和运用园艺材料,种植或养护各种植物,让其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进而寻找新的人生意义和目标。
二、项目服务内容
(一)建设园艺项目基地,规划基地建设
依托中心南部角落,建立100㎡的康晴花园项目基地,旨在为坪山区精神康复者打造一个稳定的、独立的空间。园区为回应精神康复者需求,建立芳香园、赏味园及果蔬园。精神康复者在基地参与种植与收获的过程中,感受植物传达给自己的味道、色彩、质感,由此产生的情感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达到与之维持健康平衡的康复作用。
(二)设计全年康复服务计划
项目成员通过全年康复服务计划,订立康复目标。社工根据该目标,设定具体的康复实施办法、参与园艺活动及评估项等。康复内容主要围绕园艺知识、技巧的学习与实践开展,社工邀请专业的园艺治疗师开展园艺产品制作小组、情感支持小组,园艺趣味工作坊等活动。项目成员在活动中经历自主改变,放松身心、专注于园艺,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具体实施步骤:第一,对项目成员精神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康复目标;第二,根据成员个人能力及擅长领域,设定具体的康复内容和成员在项目中的个人定位;第三,成员自主参与园艺相关活动,如园艺种植、产品制作、作业治疗等;第四,成效评估,主要参考工具为前后测量表,重点评估项目成员参与园艺疗法活动后的前后精神状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三)发挥“双工+骨干”的运营模式优势
项目采用“双工+骨干”的运营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工、义工及项目骨干成员的力量,带领更多对园艺感兴趣的精神康复者参与到园艺治疗活动中,释放生活中的紧张压力,舒缓情绪,建立信心,并锻炼肌体,在活动的过程中享受亲自参与的乐趣与成就感,促使更多的精神康复者复元。
(四)注重社会功能康复
项目注重成员精神康复的同时,进一步实现社会功能康复。精神康复者通过社工周、助残日及七夕节等重要节日,将制作精美的园艺产品展现给社会大众。项目成员在此过程中扩大社会交际圈,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并实现产品创收,增进社会大众对精神康复者新的认识,减少歧视。
三、项目服务成效
(一)形成项目固定受益人群。项目引入复元理念,获得项目成员对自我认同感的提高。在社工的引导下,建立自主管理机制、工具技术存库,将花园种植知识,栽培工具及方法技巧通过小组、工作坊、活动等专业工作法授予给项目成员。同时,为康复者及家属提供心理互助小组、康复知识讲座、职业培训等活动,鼓励成员互帮互助,项目服务长期参与成员达20余名。
(二)项目成员发病率降低。项目对10名精神康复者进行健康前后测问卷调查发现,园艺疗法对精神康复具有一定的效果。该10名精神康复者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定期园艺疗法,并与参与项目之前的精神状况和发病频率进行数据对比,结果显示:成员精神现状有所好转,总体发病率降低20%~40%之间。以项目成员秀秀(化名)为例,她是康晴花园项目成员中精神残疾等级最高且伴有癫痫症状,她的发病频率由每年7-8次,降低为5次左右。
(三)项目骨干成员自我效能感提升。为进一步提升项目成员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及职业技能,帮助项目成员实现自我价值输出,中心与坪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各街道精防工作人员,带领项目骨干成员到辖区6个街道残疾人职业康复服务中心开展共6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插花系列体验坊。骨干成员通过以往的学习在技能上有所提升,在社工开展的体验坊中作为知识传递者为非户籍精神障碍患者传授插花知识,使他们的价值感得到提升。
(四)项目创新产品研发。社工积极链接专业的园艺治疗师及花艺师提供服务技术支持,在优势视角下,针对项目成员优势,设置不同的项目职责岗位,成员在岗位上各司其职,提升个人能力,促进创新园艺产品研发。产品研发结合花卉时令、花艺生活美学及现代流行元素,从花材、工具、搭配、色彩、空间,意境等审美角度,设计节日礼品系列、伴手礼盒系列及私人订制系列,共3大类项目核心产品。
(五)建立就创业渠道。项目与机构、残疾人街道职康、社区及志愿服务站合作将园艺产品通过社工周、助残日及七夕节等重要节日展现给社会大众,从中引导项目成员练习沟通技巧,拓展人际关系,搭建就创业服务平台。除此之外,项目荣获2018年深圳市首届“残健共融”残疾人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
五、项目服务小结
(一)建立项目园艺基地,注重科学与自然相结合。设计时充分考虑适用情况、需求情况与使用率。根据精神康复者的特点,治疗园区应设立在一个光线充足、宽敞明亮的地方。植物在选取上多以能给予五感刺激的保健类植物,栽种花卉果蔬为主,辅以适量的木本植物,形成丰富的景观。康晴花园由三个区域组成,一是活动区,该区域建设花架吊饰、健康的娱乐器材及烧烤炊具。精神康复者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喜欢的活动形式参加。二是休闲区,以简约、别致的风格打造的公共休息场所。精神康复者可在这里品尝花果、新鲜蔬菜及茶饮,更是一个增进情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地方。三是园艺治疗区,多种园艺花卉遍布此地,提供给精神康复者参与园艺活动,维稳病情。
(二)让项目成员平等参与到服务监督中。一是社工应挖掘项目成员的实际需求,加强完善项目在服务中的专业度。二是提升成员服务参与意识和所有感,让精神康复者参与项目行动计划中。三是积极推动项目成员参与残障人士社会服务的平台。如深圳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举办的“多元共创,融合共生”精英交流会,反馈精神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了解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四是鼓励成员行使监督权。项目设置监测与评估,除了上级、外来专家,更重要是设置项目的第一受益人,项目成员进行参与式监测与评估。评估指标项主要从目标、需求、成效方面进行设定。如:项目成员总体精神状况是否有改善? 项目成员总体接受服务前后,有什么正向改变?
(三)积极链接专业技术资源。在项目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园艺治疗的理念也深入受益群众的心里。园艺治疗是一门集园艺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性新兴学科,不仅仅需要合适的环境和园林学,还需要园艺治疗师设计专业课程,结合多方资源实施项目工作。社工结合项目成员需求链接花艺师志愿者、园艺治疗师、坪山区六个残疾人街道职业康复服务中心、坪环社康、深圳技师学院景观与生态学院共10家专业资源,共同优化项目服务工作。康晴花园项目成立初期,邀请香港园艺治疗协会注册治疗师到坪山残综莅临指导,一是结合自身经验向项目社工分析园艺治疗在残障领域的应用,二是为项目成员开设园艺治疗系列工作坊,在多次的指导与实践中,帮助项目成员感受园艺疗法在生理和心理上带来的治愈效果。有了项目成员的认可,更多的精神康复者愿意加入到项目中,期待自己也能得到康复。社工进一步引入了志愿者进行陪伴,园艺操作手法提升园艺的艺术魅力,并逐步发展相关专业资源,弥补社工在园艺实务中的不足,为项目的专业化、产品化、可持续化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合成功经验,推进项目转型升级发展。根据项目服务第一阶段精神康复的经验总结思考,精神康复者想要真正的康复,必然是回归到社会中去。康晴花园项目在第一阶段的成功经验下,尝试将社会功能康复也融入项目重点服务,即就创业技能提升,推进项目的转型升级。根据复元理论中的3E干预策略,社工第一步先引导项目成员产生改变现状的念头和意愿。深度剖析成员的就创业需求,重建憧憬与希望。项目成员中大部分年龄都是40岁以下,精神状况稳定且具备一定劳动能力。根据全员需求,社工与项目成员、项目成员家属、骨干志愿者及技术资源团队讨论合理方案并共同制定项目重点服务工作,让全员感受到改变的可能性。第二步,培育项目成员增加改变的能力。以活动程序为改变载体,项目成员进行知识、技巧的学习与实践,在当中经历自主改变,发现收货的喜悦。第三步,促进个人然纳及社会然纳。社工引导项目成员正向改变,着重引导成员改变后的自我观感和情绪状态。成员自愿将学习来的知识通过活动的形式分享给非户籍的精神康复者,实现投入——产出——反哺社会的自我实现过程。项目同时为成员提供健康文体活动、个案服务及心理咨询,并与机构、街道职康、社区和志愿服务站协作把项目成员制作的园艺产品通过社工周、助残日及七夕节等重要节日展现给社会大众。项目成员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收,也增加社会大众对残障人士产生新的认识,减少歧视,增加自然看待。
参考文献
1.李树华:中国园艺疗法研究与实践论文集
2.梁锦萍:3E社工干预策略.动员策略-教育策略-然纳策略
3.郭毓仁:園藝療法實案操作:撫慰智能障礙者的綠參與
4.李树华:园林绿地的健康功效与作用机理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