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社会工作视角析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

张光辉 2024-07-05 10:08   潍坊市社会工作协会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24年03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提供坚实人才支撑。2024年4月29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工作部署推进会在四川成都举行,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同步推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等重点工作。

笔者先从社会工作的视角聊聊加强社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的素质优良,既体现在党性修养、精神状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准确把握与执行落实以及为民服务的初心与情怀方面,更体现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水平方面。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合理,既有合理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更需要专业知识的构成。而在这些专业知识中,社会工作专业是十分重要的,是“五社联动”社区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因此,要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其履职本领,就离不开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技巧的学习和使用,以提升社区工作者分析社区问题、评估社区需求、设计服务项目、链接共建资源,有效开展社区服务,化解社区矛盾和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工作队伍的不断壮大,基层社区(尤其是城市社区)工作者中持证社工的比例逐年增多,但社区持证社工中真正能够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处理社区问题、化解矛盾诉求的占比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从客观上分析,缺少日常督导、培训与激励机制,相关部门在组织社区工作者培训时也往往忽略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内容;另一方面,从主观上看,持证社工在日常社区工作中把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割裂开来,甚至有的社区工作者把社会工作当成是额外负担,从心理上排斥。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体会到,社会工作非但不会成为社区工作者的负担,相反,它是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化解社区矛盾诉求、做好社区服务的金钥匙。例如:在处理社区居民的矛盾纠纷、信访投诉、困难救助、心理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个案工作的模式和技巧;在帮助社区失业下岗群体赋权增能、老年人群体识诈防骗、少年儿童社区融入等服务中,小组工作大有用武之地;在社区疫情防控、社区协商自治、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社区工作的三大模式和社区动员技巧效果显著。因此,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一专多能”的社区工作全科人才,必须把社会工作知识纳入培训体系,加强社区社会工作督导人才队伍建设,注重社区人才“双向培养”,即:把社区主职干部培养成社区社会工作人才,把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成社区主职干部,以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技巧推动社区治理人才快速成长和社区治理水平质的提升。

我们再从政策倡导的视角聊聊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政策倡导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角色之一,也体现了社会工作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倡导既包括政策倡导,也包括社会倡导。2024 年以来,中央社会工作部把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列入重要工作议题加以解决。从政策倡导的角度,社会工作者要结合基层治理、社区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诸如社区工作者队伍力量不足、社区行政工作繁重等现实问题提出“轻车减负”的破解思路,针对社区工作者能力不足提出“壮马赋能”的措施办法,针对基层治理要素联动不畅提出“疏堵畅行”的意见建议等。从社会倡导的角度,则要鼓励社区工作者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能力。

具体来说:

一是“轻车减负”。从2013年民政部提出社区减负至今已有十余年了,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重磅提出给社区减负。但从总体效果来看,社区减负存在“雷声大雨点小”或“干打雷不下雨”的现象,甚至走入“越减越负”的怪圈。究其原因,一是缺少明晰的社区工作清单和社区工作准入机制,各行政机关随意给基层社区“挂牌子”“下任务”;二是社区成了各个行政机关形式主义“创新”的“试验田”“大舞台”;三是社区减负缺少严苛的监督制约措施,存在形式主义、走过场的问题,风口上摘摘牌子,实质性的行政性任务一点没有减少。为此,期待这次社区减负不再是“摘牌子、揭商标”,更要实实在在“减负担、挤水分”,真正实现给基层“轻车减负”,确保基层干部能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中,社区工作者能够回归服务居民、协商自治的主责主业。

二是“壮马赋能”。多年来,乡镇(街道)从社区借调人员、县区从乡镇(街道)借调人员成为惯例,导致基层人手不足,工作难以应付。为此,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就要充实基层力量,壮大培养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力度,将优秀的干部派往基层,充实基层治理人才队伍。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人力要素,要落实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标准。结合社区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建立,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强化履职能力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科学设定社区工作者薪酬构成和岗位等级薪酬标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让优秀社区工作者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升得动,确保基层有足够的“马力”来完成基层治理任务。

三是“疏堵畅行”。精简基层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力戒形式主义,推广使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引入评估机制,建立监督约束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长效的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把社区减负纳入纪检监察范围,打破“清理、反弹、再清理、再反弹”的循环怪圈;畅通沟通渠道,理顺协调机制,拓宽资源渠道,建立共建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扎实开展“五社联动”,发挥好基层社区的平台作用、社区社会组织的载体作用、社会工作者的支撑作用,社区志愿者的辅助作用,社会慈善资源的补充作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 关键字
  • 责编: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