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重在做好六个结合

张光辉 2024-06-26 09:39   潍坊市社会工作协会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24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成为我国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南。

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语境下,“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是个老话题了。但是,“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这个“加法”怎么加?加什么?却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思考和探讨的。在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战略框架指导下,笔者认为新时代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可以做好“六个结合”的文章。

1.“助人”理念的结合

“助人”理念的结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合并二者的“同类项”,另一方面是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志愿服务追求的是“助人为乐”,社会工作秉持的是“助人自助”,二者的同类项是“助人”。但从目的性而言,社会工作更侧重对服务对象的赋权增能以促进其自身的改变,即由简单的送米、送面、送服务变成推动自食其力,让服务对象由受助者变成自助者或助人者,即“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从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优势而言,志愿者的优势在于有热情、有爱心,有行动,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在于有理论、有方法、有技巧。实践证明,“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效能往往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在农村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在城市对于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二者的结合可以推动志愿服务的提档升级与社会工作理念价值的宣传推广。

2.“项目”概念的结合

一般情况下,非组织化的志愿服务具有随意性和碎片化的特点。比如我看到你有困难了,我就凭我的一臂之力帮你一把,往往不会过多地去考虑系统化、持久性或社会化问题,更较少考虑理论支持和项目管理问题。而健全新时代志愿服体系,一方面需要从体制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诸多方面加以规范。再一方面需要从供给内容、供需对接、服务质效上科学设计。因此,要让志愿服务体系更强、服务更优、效果更好,无论是志愿服务机构也好、社工站也好、乡镇(街道)与村(社区)也好,在志愿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的项目设计与管理理念与技巧,对于精准发现服务对象、科学分析服务需求、综合设计服务方案,广泛动员服务力量、有效开展服务供给、客观进行效果评估、全面提升服务形象就显得非常重要。

3.“介入”方法的结合

个体参与志愿服务具有自发性、灵活性的特点,或多或少地存在重参与、轻效果的弊端,由于缺少专业方法和技巧,有时还潜藏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如果我们能够在志愿者招募培训和服务过程中教给他(她)们一些社会工作的技巧,比如会谈沟通的技巧、分析预估的技巧、情绪疏导的技巧、链接资源的技巧、专项(专业)服务的技巧,则会有效拓宽志愿服务内容、提升志愿服务效能、提高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还可有效规避一些潜在的服务风险与纠纷。而对志愿者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督导,是社会工作督导的重要对象和基本功能。另外,在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合作过程中,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和意愿,可以采取个案管理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比如心理社会问题),志愿者提供一般性的帮扶服务(如助行、探视、生活照料等)。

4.“动员”技巧的结合

志愿服务离不开社会动员,《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从发挥组织动员优势、拓宽社会动员渠道、提升应急动员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健全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机制。而社区动员恰恰也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服务技巧,比如与居民接触的技巧、说服与动员的技巧、运用媒体媒介的技巧等。在这方面,基层社区党组织和社区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治理、社区志愿者招募、社区矛盾化解、社区宣传、社区协商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特别是在三年疫情防控中又探讨了一些应急动员机制,包括居民的动员、志愿者的动员、物资的动员等。因此,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动员技巧、对于有效发挥党组织和各类组织的优势、拓宽社会动员的渠道、提升志愿服务动员能力,构建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5.“治理”资源的结合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由此看,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志愿者是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资源。从基层治理实践成果来看,志愿者参与“五社联动”基层治理的贡献不仅是解决一部分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和个别领域的需求问题,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示范作用,推动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包容与合作,构建起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睦邻文化,培育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基层社区这个重要的供需对接平台、人力资源平台、联动服务平台,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技术支撑。社会工作者的技术支撑突出体现在协助基层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发现需求、设计方案、链接资源、开展服务,这些资源包括志愿服务资源,这些服务少不了志愿者的积极参与。由此实现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有机结合。

6.“领域”组织的结合

志愿者来源广泛,身份多元,如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等。志愿服务领域遍布各行各业,如文化志愿者、助老志愿者、助残志愿者、卫生健康志愿者、法律志愿者、应急志愿者等。志愿者的构成与领域特色与社会工作的服务群体和领域是高度契合的。如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等。由此,构建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同样可以将社会工作面对各类群体、各个领域的实务技巧运用于志愿服务。例如:可以根据不同服务取向的志愿者或志愿服务组织,帮助他们了解不同群体和领域的特征与特点、问题与需求、服务原则、服务模式、服务流程、注意事项等,以提升志愿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结合基层治理需求,努力补齐志愿服务组织不足或不规范的短板,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例如小组工作技巧、社区工作技巧,在基层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和企业组织、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商会中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志愿服务意识,发现和培育志愿服务骨干,引导社区自组织、微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并逐步规范和发展成为志愿服务组织或有序开展志愿服务。再就是,社会工作者要扮演好资源连接者、政策倡导者、服务组织者的角色,积极开展供需对接,有序推进五社联动。

  • 关键字
  • 责编:段冬蕾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