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鲁甸8•03地震工作总结(2)

2014-12-17 14:21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8·03鲁甸地震发生后,按照民政部的统一部署,上海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处积极反应,及时组织召开全市社会工作者动员会议,并委托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具体实施,发出赴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倡议书,组建了“鲁甸社会工作支援团上海服务队”。

第五,生计层面的重建。以资源整合为依托推进发展性的社区经济重建,主要包括灾后安置社区居民就业技能培训、连接内外部创业资源、挖掘本土具有生产力的优势、推进创业信息平台搭建、引导灾后安置社区居民参与未来生计议题的讨论与规划。

(六)服务流程

根据上述描述,第三批上海社工服务队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流程框架图如下:

社区介入

三、第一阶段服务:社区介入

——以需求评估为依托的灾后创伤介入

第一批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在深入村民帐篷走访的基础上,根据灰街子安置区帐篷密度大、受灾严重、社区公共设施缺乏、村民参与不足等特点,本着及时和有效回应受灾群众在生活重建过程中的社会服务需求、帮助当地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宗旨,拟以社区为本,围绕“重建社区关系、共创美好家园”的目标,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灰街子安置区的社工介入。

  (一)安置区概况评估

围绕安置区基本情况(包括失踪人数、民族、主要收入来源、人口数量、遇难者人数等方面)以及居民受灾情况(包括生理上的受伤及程度、心理上的情绪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生计、社区关系等方面)进行概况评估。

 (二)社会服务需求评估

围绕着村民社会服务的需求情况,仔细梳理了不同群体以及不同类别的社区服务需求,明确了第一批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提供服务的可能空间,为下一步的应急介入奠定基础

   表一

(三)应激介入特色项目活动

第一批上海社工服务队在领队范斌教授的带领下采取“边服务边评估,边服务边计划”的策略,在需求评估和制定服务计划的同时,及时有效地回应受灾群众需求,推进重点人群的灾后创伤介入。针对遇难家庭、伤残人员,对其进行哀伤辅导,帮助他们走出丧亲及地震阴影。针对老年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缓解其孤独感、无助感。针对儿童、青少年,开展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提升其正向成长能力。针对妇女:培训其家庭教育及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协助其逐步减轻生活压力。

上海糖果乐园——“快乐吾家”亲子运动会:根据灰街子安置区青少年人员居多,户外运动与亲子互动较少,沟通能力较差等特点,建构家庭亲子活动平台,加强社区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安置区家庭亲子间的沟通,促进家庭亲子情感交流,提升家庭互助合作能。

上海“小娘子”妇女之家:考虑到灰街子安置区留守妇女居多、文化水平低,家务繁重,对于次生灾害的防范意识较差的问题,建构家庭妇女交流平台,加强社区妇女安全防范意识;建构家庭妇女能力平台,提升社区妇女家庭教育的能力。

上海“胖哥”老年人活动点:考虑到灰街子安置区中老年人比重较高,他们既是资源分配的稀缺者,又面临心理上的孤独问题。通过老年活动点,帮助其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同时引导老年活动点自主运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能。

四、第二阶段服务:社区增能

——以社区精英为支撑的社区增能服务

上海社工服务队(第二批)的总思路是:衔接第一批服务队的工作,服务全局,打造本安置区工作亮点,协助本地团队的组建与参与,在可操作的范围内积极疏解安置区面临的具体问题。第二批服务队将衔接第一批服务队相关工作,包括电影放映、胖哥老年活动室、灰街子简讯等。此外,第二批服务队对灰街子安置区面临的新问题做出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出“对内挖掘社区自身资源、对外争取各类外部支持、开展社区增能服务”的总体服务思路。“增能”一词是社会工作的用语,从Empowerment翻译过来的,又可译作“充权”或“赋权”,意思是让人有更大、更多的责任感,有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一)服务框架

从疏解社区问题和提升团队工作能力的目标出发,上海社工服务队(第二批)根据灰街子安置区的问题和资源,从三个面向展开增能服务:

 第一,行政层面的增能。协助培育“一社一领袖一团队”的工作系统。其中“一社”指安置区上各个村(社);一领袖指各个村(社)社长;“一团队”指以社长为核心配备三位本社居民精英,并加上一名上海社工。在这个工作系统中,本服务队在充分尊重本地传统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将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其中,通过本土社区资源与外来专业社会工作相互融合的过程提升安置区应对多样化需求的能力。这个工作方法体现了社会工作“本土导向”的积极内涵。

 第二,社区外来组织联盟。通过与安置区内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的联系以整合社区内已有的各类组织资源。分析各组织或机构的优势与不足,根据它们在该安置区内所发挥的功能将其纳入服务队的工作框架内开展相应服务。通过联席会议的方式对社会组织或机构的服务进行督导。

 第三,居民层面的增能。主要从居民个人层次和人际层次两方面开展增能服务。针对居民震后“身、心、社”等方面受到的负面影响,服务队将通过开展居民心理调适工作坊、社区居民群团活动、定期走访发现特殊个案等方式提升居民自我效能感、改善居民人际互动质量,实现灾民“身、心、社”的全面改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