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少年的雨季——自杀危机介入案例

2015-07-01 10:12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自杀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这一行为本身意味着自我毁灭以及对生命的放弃。17岁的青春少年,因为成长在单亲家庭、与母亲缺乏情感沟通,一直都缺乏情感的关怀,没有安全感,并且正处于成人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性格核心是与他人或异性建立社交或亲密的关系。如果这点处理不好,一个人就会生活在孤独中。

十七岁少年的雨季——自杀危机介入案例

一、个案背景介绍

(一)个案基本信息

姓名(化名):小在

性别:男

年龄:17

学历:初中毕业

接案时间:2013年7月23日

结案时间:2013年11月8日

(二)接案缘由

2013年7月,小在因为服用老鼠药20多天入院于重症病房进行抢救,期间社会工作者接触到小在的妈妈兰姨了解到小在的情况:7月20日小在才从深圳过来东莞找她,之后身体不适且尿血,病情严重,生命受到威胁,现在仍未脱离危险期。到目前为止小在也不肯说出自己服用老鼠药的原因,背后发生的事情仍然是一个迷。了解到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之后,兰姨向社会工作者求助,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小在走出目前的困境

(三)个案成长背景(家庭关系图、主要经历)

1.案主的家庭关系图

案主家庭系统图

2.小在的主要经历

小在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里,爸爸过世后妈妈就出来东莞务工长达7年。初中毕业后,小在随妈妈来到东莞打工,2012年跟同学去了深圳电子厂打工,期间只是用电话跟妈妈联系。2013年7月下旬过来东莞,向母亲告知其身体不适,需要治疗。                    

一、分析预估

(一)个案的病情及心理状况

小在生长在单亲家庭,妈妈长期在外务工,母子之间的沟通比较少,家里爷爷奶奶年迈,妹妹由年幼,可能导致小在觉得自己缺乏关爱。据小在同学表示,在小在服药前的那一段时间一直受到情感的困扰,曾找过他喝闷酒,不能理性面对。目前,小在因为服用老鼠药20多天入院于重症病房进行抢救。

社会工作者跟医生了解到小在的病情,确认是中了“毒鼠强”的化学药物,目前还在观察凝血功能的恢复情况。之后社会工作者跟小在进行了接案会谈,观察到小在左手腕上有一处明显的刀割疤,怀疑有过自杀史。从小在的心理层面去分析,社会工作者还不能确定案主是在怎样的一个认知基础上选择自杀的方式去解决其所面临的困境。在会谈中,小在表现得比较抗拒,眼神游离,不愿意多说话。最后了解了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之后,也只是点头同意社会工作者的跟进,求助动机不强。

(二)个案困境及需求分析

1.小在自服老鼠药,自杀意图明显,背后动机不明确;

2.小在的病情还比较严重,生命受到威胁;

3.小在的情绪需要得到宣泄;

4.小在目前仍然处于自杀危机过程中,需要评估其是否还存在想再次自杀的可能性;

5.小在需要输入新的人生希望理性识别其背后的非理性信念,了解到解决问题的其他可选方案,在个人成长方面的需求需要得到保障。

(三)个案优势及资源分析

1.小在在服用老鼠药20天之后还知道过来东莞找妈妈求助,说明小在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仍有生存动机可循。

2.小在的家庭支持系统,兰姨在经济上能够为小在保障基本治疗的支持,同时在社会工作者的辅导过程中能够积极向其娘家人和同事寻求支援,小在的表哥可以过来医院陪同。且询问了小在在深圳的同学,大致了解到小在是因为感情的事情而想不开,但具体什么情况也表示不是很清楚。

(四)理论支持--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理性疗法(REB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根据案主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决定从挖掘小在背后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出发,结合对非理性信念的辩解进行自杀危机的干预介入。

因为情感的困扰,自尊心的伤害,满腔心事无人述,这让小在选择了轻生,想到了死亡,活着的意义对他已经不再清晰了,需要让他知道意识到自己自杀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ABC理论),学会进行理性自我分析和辩解,了解到自杀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理性的生活方式。17岁的花样年纪,需要让小在去发现生活,重塑希望,从死亡线上回到正途。

二、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的

小在能够进行情绪宣泄,理性分析和面对所遇到的问题,在个人成长方面提升其积极面对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顺利度过这次危机,学会理性的生活方式。

(二)服务目标

1.信任专业关系得到建立,小在压抑着的情绪可以得到舒缓;

2.挖掘小在自杀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在认知方面小在可以了解到自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能够进行理性的自我分析;

3.小在能够了解到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并能够积极主动寻求支持,病情可以得到基本治疗的保障;

4.小在在与母亲沟通的过程中能够提升沟通的技巧,融洽母子关系。

(三)服务介入计划

1.建立专业关系,争取案主的信任;

2.协助案主进行情绪宣泄,舒缓案子压抑的负面情绪,鼓励案主进行倾诉;

3.挖掘案主自杀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协助案主进行自我分析、理性思考,尝试与非理性信念进行争辩,学会理性的生活方式;

4.自杀危机评估,了解案主是否还存在再次自杀的可能性,及时进行危机介入;

5.与案主及其妈妈探讨沟通问题,提升小在与妈妈的沟通技巧,促进案主与母亲之间良好沟通;

6.跟进案主的病情,协助起制定出院计划及规划好下一步的打算;

7.评估并接案

(四)预计困难及解决方案

小在的病情目前比较危急,跟医生沟通之后了解到其凝血功能恢复正常之后即说明小在的病情得到稳定,一般服用老鼠药入院救治病人在观察几天之后就可以出院。在个案跟进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社会工作者很难有机会通过面谈的方式进行跟进,可能会打乱之前知道的服务介入计划。

解决方案:跟进案主医院,考虑转介服务或者是电话(或网络)沟通的形式进行继续跟进,跟进个案情况变化灵活应对。

三、服务计划实施过程(五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7月23至25日(初期评估及介入)

1.主要任务: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与小在共同商议服务目标

2.案主情况跟进及评估:小在知道兰姨的担忧,比较被动地接受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虽然愿意与社会工作者进行会谈,但是在会谈过程中比较抗拒讨论自己服药的背后事由,不愿意袒露内心。25日下午,小在从重症病房转到了普通的病房,病情开始出现好转。在目标方面,小在觉得自己需要规划一下出院之后的打算,过程中与兰姨的沟通出现冲突,曾发生两次的争吵,最后都是小在先保持沉默,兰姨心酸落泪。之后,在小在与兰姨的沟通问题进行了分析及引导,让彼此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象的心情,让小在感受到了兰姨的担心与自责。在相互理解及沟通技巧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跟进兰姨的情绪支持与辅导。

第二阶段:2013年7月25日至7月28日(情绪宣泄、自杀危机评估)

1.主要任务:鼓励小在倾诉,宣泄内心负面情绪,同时进行自杀危机的评估

2.案主情况跟进:几天的会谈下来,小在已经开始习惯社会工作者的陪同,会跟社会工作者聊一些之前在深圳工作方面的事情,借由病房电视里的心理访谈节目,社会工作者与小在进行了一次比较有突破的会谈,在会谈中小在的真实情绪才表现在脸上,失落,难过,17岁的大男孩在一段单恋的感情中看到了自己的脆弱和自尊心受到的伤害,告诉社会工作者说自己以为死了就可以一了百了了,但是不是,心还是会痛,并且承认自己在前一段感情中也是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割脉的。之后社会工作者想引导小在再往前一步,尝试进行内心自我的分析,但是可能小在还没有完全信任社会工作者,觉得自己的情绪已经得到宣泄就好了。同时,小在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医生告知社会工作者说28日会安排小在出院。在出院前,社会工作者准备了一份自杀危机评估测量表让小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小在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很低、压力比较大并且在面对问题时常采取逃避的方式去处理,不能排除小在已经没有了再次沦陷自杀危机的可能性。之后社会工作者与小在商量,最后决定出院后社会工作者还会持续跟进。

第三阶段:2013年7月28日至8月15日(出院计划)

1.主要任务:协助小在了解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制定出院计划,跟进其病情变化。

2.案主情况跟进及评估:在与小在的会谈中,社会工作者协助小在分析了自己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认识到了目前妈妈是他最大的支持,鼓励其与妈妈多加沟通。之后小在与兰姨商量后决定投奔福建的小姨,因为不确定那边是否会有可以跟进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暂时不考虑转介,并告知小在自己的电话及工作QQ等联系方式,在个案跟进方面会持续跟进。出院后,小在在QQ签名上写到:“生与死的边缘,体验过一次,以后就不会那么傻了。”到了福建之后小在也主动用QQ与社会工作者联系,告知其病情发展(需要复查凝血功能)及工作的情况。期间小在一直都不肯去面对自己之前的感情问题,社会工作者只好鼓励小在暂时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工作上,感情的事情理性看待。

第四阶段:2013年8月15日到8月20日(案主突发危机,案主背后非理性信念及改变与成长)

1.主要任务:发掘小在自杀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协助其重新搭建社会支持网络。

2.案主情况跟进及评估:15日晚上凌晨1点,社会工作者接到小在的电话,告知说他现在又回到了深圳,觉得好痛苦,刚刚又喝了一小瓶盖的老鼠药,觉得好难受。社会工作者愕然之后冷静下来,询问了小在旁边的同学,确认已经报了120之后在电话里跟小在了解情况,知道他在福建那边因为受不了兰姨和小姨的指责(之后社会工作者电话了解说只是跟他开玩笑)之后自己14日坐车回深圳找同学,与之前喜欢的女孩见面之后又陷入了感情的痛苦当中所以才想不开,安抚小在的情绪后,小在答应社会工作者说自己会安心接受治疗。挂完电话后,社会工作者电话联系兰姨想告知其情况,但是电话关机。第二天早上,社会工作者接到了深圳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护长电话,询问社会工作者是否是病人家属,解释之后社会工作者告知其会协助联系家属并咨询小在的病情,了解到因为药物分量比较少,病情得到比较好的控制。中午社会工作者联系上了还在福建的兰姨,但是兰姨很生气,不愿意过深圳照顾小在。在社会工作者两天内连续6次的电话沟通之后才说愿意再给小在一个机会。小在住院4天之后和兰姨一起回到了东莞在兰姨之前上班的工厂一起上班,社会工作者持续跟进小在的情况,确认小在工作安顿下来之后,社会工作者与小在进行了几次深入的会谈,在会谈中小在提及自己的家庭,爸爸离世之后妈妈就出来广东打工,平时很少交流,10岁的小在觉得自己已经是没爹没妈的孩子了,认为自己和妹妹太可怜了,想长大以后自己可以重新建立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用自己的全部去爱自己喜欢的人,觉得自己付出了爱别人也会给自己同样的回馈。小在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认知,但是经历的两次感情中,觉得自己得到的都是背叛和伤害,认为自己不会再得到别人的爱了,所以觉得人生顿时没有了意义。之后社会工作者与小在进行了非理性情绪的辩解,让小在认识到了不是自己付出了爱,别人就会给予同样的反馈,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小在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虽然同样是希望有一个充满幸福和爱的家庭,但不再强求说自己付出了就一定要得到回报,同时也认识到了一个幸福的家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例如经济基础、爱与尊重等,这些对于一个17岁的少年而言,都只是在追求和努力的路上,而不是终点。

第五阶段:2013年8月20日到11月8日(介入后期,评估与结案)

1.主要任务:跟进小在的改变情况,提升自信心及自尊感,评估与结案

2.案主跟进情况及评估:这段时间内小在一直都在东莞和兰姨一起上班,生活恢复了正常。在与社会工作者的谈话中,社会工作者可以感受到小在的转变,17岁的少年开始露出阳光的一面,在和兰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很积极很坦诚的交流内心的想法及感受。之后社会工作者在与兰姨的电话会谈中兰姨表示看到小在的变化很欣慰,自己也慢慢放下对小在的内疚与自责,现在终于可以像一对正常的母子进行交流互动,在之后的日子里会不断给小在肯定及鼓励。到11月8日的时候,小在在电话里跟社会工作者辞行,说自己要去上海了,和兰姨一起去上海找大姨帮忙打理百货店,并感谢社会工作者一路以来的陪伴及鼓励,觉得自己在这几个月内真的长大了。评估小在的情况之后,社会工作者决定结案,并与兰姨及小在做了结案的说明。虽然彼此都觉得不舍,但是在这过程中,不止小在和兰姨,社会工作者也收获到了成长。

四、总结评估

因为出院的关系,社会工作者前阶段的介入比较艰难,但在持续跟进的过程中,个案总体的服务目标已达到。在个案跟进过程中出现了转折及小在的突发危机,但这同时也是小在成长与转变的契机。在与小在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经历了好几次的会谈才让小在从心底里接受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从情绪宣泄、自杀危机评估、寻找社会支持网络的服务阶段中,可以发现小在内心的心理能量不足,缺乏安全感,存在着“没有人再爱我了”的这样一个非理性信念。在之后的持续跟进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挥同理技巧的作用,最终获得小在的信任,让他把内心的想法和小时的经历及感受跟社会工作者倾诉,之后社会工作者与小在渐渐达成了同步,让社会工作者发掘到了小在行为选择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在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认知层面的辩论后,小在愿意尝试走出来,进行自我的分析及了解。坦诚、信任的专业关系下,小在之后由被动变成积极主动寻求社会工作者帮助,改变的动机及意识强烈,在过程中慢慢意识到不是自己付出了就会得到同样的回馈,在认知改变的基础上,小在的自尊感得到了提升,恢复了17岁少年该有的阳光,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了解自己需要做出的努力。                      

五、专业反思

自杀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这一行为本身意味着自我毁灭以及对生命的放弃。17岁的青春少年,因为成长在单亲家庭、与母亲缺乏情感沟通,一直都缺乏情感的关怀,没有安全感,并且正处于成人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性格核心是与他人或异性建立社交或亲密的关系。如果这点处理不好,一个人就会生活在孤独中。而这种孤独本身,是可能让人生活在某种扭曲或失败的生活模式中。小在因为家庭成长的经历,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投入到新建立的亲密关系中,一旦失去,“没有人再爱我了”的非理性信念作祟,让他顿时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最终把自己逼近了选择自杀这条路上。

在这个案例类型中,由家人转介的个案求助意识及动机可能没有那么强烈,这会给社会工作者及案主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过程增添了难度及调整,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同理心,让案主能够感受到你不是站在家人的立场完成工作而已,而是真心实意地和他站在同一个处境,用心去协助他走出目前的困境,让案主看到社会工作者的诚意。在这个个案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尝试与案主同行,用17岁年纪的心态去理解小在面临的处境及想问题的方式,时刻与案主保持同步,协助案主一同挖掘其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在认知的基础上意识到非理性信念会给自己的行为选择上产生一种错误导向性。在此基础上,带领服务对象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解,重塑理性信念,为自己输入新的人生希望,找到生活的意义,学会肯定及接纳自己,从微处看到改变,其让服务对象不断提升自尊感及自信心,建立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在辅导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很感谢小在的信任与接纳,因为在这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在收货着成长,重新审视自己及学会更好的接纳及同理。困境,可以不止是挫折,也可以是成长的契机。

(作者:乐雅社工-覃雪丹 驻点于东莞市人民医院)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