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甘某,女,49岁。中共党员,家住水风井社区。自1992年始在社区生活近20年。案主主动找到社工倾诉与求助。其丈夫蔡某,56岁。先后经历了下乡、下岗失业,后摆过摊、做过临时工,但因性格耿直,自尊心强,先后受挫放弃。2005年丈夫患上腿痛病、颈椎病,相继在湘雅等各大医院求医,2010年动手术花费7万元,欠下了大量债务,目前患病在家。案主丈夫本来就有不平之感,从此一蹶不振,常常抱怨命运不公。近年来时常脾气不好,有事暴躁起来会摔东西、砸东西。自身也患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经济状况一般,家里月收入1200元;房子面积24m2,有简单家具。她表示,作为一个女人,她已经感觉到力不从心。从沟通中我们了解,案主自身是一个喜欢做公益劳动的人,例如她发动组内居民集资解决厕所问题,并主动打扫公用水井以及进行文明劝导。案主的儿子现25岁,在外做临时工,赞助对自己有一个帅气阳光的儿子感到很自豪,并寄希望儿子将来能找份稳定的工作,一家人和和美美的生活。
问题诊断
(一)家庭经济、生活的双重压力。 一是社会大背景下,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受到影响,蔡某丈夫经历了下乡、下岗等社会性流动,给家庭经济、生活也带来了相应不利影响。二是丈夫的罹疾,导致家庭主要劳动力丧失,经济收入减少,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 (二)自身的疾病问题。 处于更年期,加之生活压力比较大,为了生计奔波,在经济和时间上有限,导致疾病无法及时医治。 (三)丈夫的心理健康和情绪问题。 案主丈夫问题的产生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从内因来说:案主丈夫由于疾病和贫困的长期困扰,对于生活失去了自信心,心中产生了很大的自卑感,案主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希望别人了解自己。在与丈夫的接触中发现,其受家庭的影响非常大,不仅不愿别人了解自己,对陌生人有很高的警惕性,而且不肯面对自己的处境,对生活和所有事件有一种负面的情绪,只有在家中才会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从而造成其不愿意接触外界。从外因来说,案主的自我保护,自我割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使得自己获得社会资源和情感支持的渠道减少,也是造成其无法更好地面对生活和重新树立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理论基础
(一)人本治疗模式理论,我们认为案主的处境是所处的环境造成的。案主的自我评价是消极的,社工希望通过个案辅导,创造一种积极的环境,促使案主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同时使案主认清事情的原委始末,有利于案主接受和承认自己或者他人的不协调,主观上要求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 (二)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案主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能的,因此在这一模式的运用中充分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案主的主要问题都可以明确界定,依靠案主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采用任务中心模式,为案主的治疗过程提供一个框架,以便更加高效地为案主提供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