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借力“三社联动”完善社区风险防控体系

2020-05-09 09:44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要推动防控资源和力量下沉,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严守牢”。自新冠肺 炎疫情发生以来,党和政府筑牢社区“第一道防线”,实行封闭式管理,内防疫情扩散,外防患者或疑似病例输出,采用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条块化、网格化集中管控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要推动防控资源和力量下沉,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严守牢”。自新冠肺 炎疫情发生以来,党和政府筑牢社区“第一道防线”,实行封闭式管理,内防疫情扩散,外防患者或疑似病例输出,采用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条块化、网格化集中管控体系。在此基础上,各地借力 “三社联动”治理模式,以社区为平台,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统筹调配下,社会组织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便民利民、心理援助与 社会支持服务,有效地整合社区资源,实现社区动员,达到了风险防控的良好效果。

传统社区风险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自上而下”行政式动员容易忽略情感逻辑,忽视协同治理。传统的“自上而下”线性治理模式往往仅注重防控的效率与效果,采取指令性、强制性的防控手段,依靠社区工作者单一力量,缺乏对居民潜能的挖掘和与居民的联动,没有形成“合力作用”,也较难以“情感治理”拉近社区工作者与居民的距离,从而共同守严社区防线。

各类居民异质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社会支持网络尚需建立。社区里的失能、空巢、失独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大病、重病等特殊群体在疫情等风险中更容易受到冲击。对于生活物资、医疗资源、日常照料等各类物质服务的异质化需求虽可顾及,但是心理慰藉、情绪化解、社会支持等精神需求较少能够满足,社区内无法形成有机的支持网络。

难以形成社区“全过程”治理, 风险预前与预后得不到有力化解。传统的社区管理注重解决社区问题,呈现出补缺型的基本样态,“头 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实现预防与发展的基本功能。风险发生前的征兆得不到关注,难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铺垫;风险结束后面对居民恐慌情绪、复工复产、安全防范等方面的需求无法做到有效回应。

“三社联动”嵌入社区风险共同体的比较优势与模式设计

(一)现有实践探索

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抗疫阻击战中利用自身专 业优势,依托“三社联动”机制,开展了广泛的实践。社区、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同心协力,在完成日常规定工作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优 势进行主动探索。如河北省石家庄 市新华区西苑街道广源路社区的 做法是 :一是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三社”建立网络信息系统,落实排查、消毒、信息上报等防疫工作要求,同时社会工作者、社会组 织立足基层,贴近群众,提供防疫宣传、逐户排查、心理疏导等支持,减轻群众心理压力并疏导不良情绪。二是“三社”创建社区服务支持体系,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队,号召培育的社区自组织加入抗疫工作,整合自身功能,开展一系列线上活动,增强居民参与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实现社区全动员。三是将需求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根据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变化评估居民和家庭需求,着眼疫情结束后的信任重建和秩序恢复,适时调整工作目标和计划,把脉老年、青少年等特殊群体需求,对社区居民分层、分类服务。又如,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普东社区通过发挥社区总揽全局作用,强化居民参与社 区决策,利用动态抗疫网络平台,建立“网格员 + 楼长”联合监测的方式,确保社区统筹下各类力量的有序参与。社会工作者则采用线上线下联合的方式开展弱势群体帮 扶、志愿者管理与宣传工作。社会组织积极整合协调各方资源,投入到疫情防控中。

(二)比较优势分析

力量的专业化。“三社联动”中 各类主体角色定位清晰、功能明确,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力量利用危机干预、心理疏导、情绪缓解、资源链接、社区支持等专业优势开展服务,针对不同群体分类调研,以需求为中心制定明确的服务目标、 计划并进行效果评估。

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发挥各自优势,在开展联防联控过程中既有效完成行 政任务,同时通过社区自组织、居 民微信群和志愿者队伍为居民参与政策执行让渡空间,提升防控举措 的人文关怀与情感认同。

形式的多样化。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积极搭建实践场域,创设实践情境;社会组织作为枢纽与载体充分发挥沟通协调、资源链接、项目孵化、成效评估等作用;社会工作者依托社区平台开展多层次、多群体和多种类的疫情防控活动, 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鼓励和培育社区自组织积极参与。“三社” 利用自身资源,发挥优势功能,使社区治理手段呈现多样化。

(三)模式构建

“三社联动”实践机制为社区疫情风险防控与调适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拟从三个时间过程针对更 加广泛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出可能的 “三社”联合化解风险的思路设计。

风险预警阶段:“三社”联防,鼓励群防。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日常工作中培育社区领袖,组织社区活 动,评估居民需求,在开展社区教育与照护时增强突发事件风险敏感度与识别能力,做到及时发现与及时预防。同时,增强社区居民参与 感和归属感,在公共卫生、社区关系、重大事故等方面及时收集居民信息与意见。社会组织在风险预警 过程中应强化风险意识,协助指导社区、社会工作者做好应急管理方案,收集、储备应急物资。社区应发挥平台作用,与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一道防范风险,并及时上报。

风险抗击阶段:行政主导,社 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协力共治。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作为第一责任主体,担负风险防控的首要责任。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围绕社区风险治理工作紧密配合,同时利用专业技术开展相应服务,为促进风险 防控的全面胜利奠定基础。

风险结束阶段:“三社”齐抓,巩固成果。在重大突发事件趋近 结束乃至结束后,无论社会心态 还是社会运行规范都需要重新恢 复与建立。此时,“三社”主体应 当根据功能优势有效分工,社区 需要重构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运行网络,有效推进复工复产和生活秩序。社会工作者需要及时消解疫情期的恐慌、悲观情绪,鼓励居民建立生活信心,并提供其他辅导活动。社会组织除协助社区“两委”完成相应工作外,还应积极链接相关资源,重视社区防灾减灾的刚性需求与风险评估,培育风险防控服务项目,倡导社区应急意识并纳入社区公共议程。

借助“三社联动”机制完善社区风险防控体系的对策建议

完善“三社联动”治理结构

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是对社区治理 结构、治理水平的巨大考验,推动 “三社联动”各个治理主体联与动的效能、扩大联动实施范围应当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及民政部门提升社区共建共治水平的重要议题。建议以此次突发事件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三社联动”机制落实,细化“三社”职能,挖掘地方经验进行推广。

提升智能化水平

有关部门应当将打造“大数据 +”社区智慧信息系统作为当前社区治理的关键一 环。统筹信息反馈、个案管理、特殊群体排查、社区活动记录等诸多社区功能,利用“区块链”“云数 据”等技术手段,建立电子信息台账,确保实现“三社”线上智能联动,提高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高速化。

纳入法制体系

实践证明,社区已成为应急管理和风险治理的重要阵地,传染病防治法、各类应急法律法规应当将社区防控明确为公 共危机化解的流程之一,同时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纳入风险防控队伍之列。

增设政府购买目录

此次疫情凸显了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的重 要作用,各级地方政府应当考虑在购买社区工作服务目录中增设公共卫生、公共安全领域项目条款,通过制度化形式确定社会工作介入公共安全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优化评价体系

通过这次疫情可以发现,评价社区工作的有效性不应局限于环境整治、关系调和与基础 设施服务等方面,而应当拓展社区工作考核绩效评价体系内容,将风险防控、公共卫生等纳入评价标准。

促进能力提升

社区、社会工作者与社会组织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暴露出能力不足等问题,应加强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应对重大社会风险防控和参与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运用新科技的实践能力。

  • 关键字
  • 责编:王晨宇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