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因为职位的变动,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话。犹记得机构要接第一个社区项目的时候,在民政局、社区、社工机构三方见面会上,社区领导提出质疑:“社工是什么?”“社工能做什么?”“把购买经费给社区,我们能做更多的事情!”“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能做的我们也能做。”此类的质疑,至今仍会偶尔听到。那么,面对诸如此类的疑问,我们要怎么回应。查询百度的话“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可是社工在进入社区的时候,这样文绉绉的同各利益相关方说话,效果一般很不好甚至会招人讨厌,因为第一社会问题有很多,你能解决的有哪些?第二,社会问题有轻重,你能解决到什么样的程度?第三,你若解决不了,怎么办?
如何让政府和社区觉得购买社工是有必要?当社工进入社区时,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去年12月份我有幸听到上海大学顾骏教授专题讲座“社会组织对社区服务的促进作用”,期间有一个“红薯的案例”,我觉得很实在又深有启示。顾骏老师举例:社会组织进入社区,策划了一个“亲子挖红薯”的活动。一般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于是社区就有理由说“你们做的活动我们也会,还做得比你们好,来的人比你们多”。然后怎么才办好呢?顾教授的建议把活动策划成项目。具体操作如下:挖红薯(以家庭为单位招募,有亲子的元素)每个家庭可以留2个,一个现场蒸着吃(能力感和成就感) 一个带回家要求留一个星期 , 一个星期后再回到社区中心参加红薯科普活动(增长知识和了解资讯)然后让每个家庭把红薯带回家,等到来年春天的时候再回中心,红薯还在的给予表扬,不在的找农民要(积极肯定,链接资源) 种红薯(和谐亲子关系)以家庭为单位领养(责任和归属)到秋天再起。如此循环,把活动做成品牌项目。
从这个社会组织进社区的例子中,我个人觉得有3个点很值得社区的社工们借鉴思考:
第一是策划,即策动人心。人有母爱、好奇、合群、创造、获取、支配等本能,他们带领人们去体验情绪,进行动作,或者会有冲动。因此在你开展社区的时候,在需求为本的基础上,策划的能力也很重要。“红薯项目”中,亲子元素随时可见,家庭领养颇具特色,几个小环节充分策动人心,吸引注意,提升动力。
第二是系统,即逻辑思维。从今年秋天开始到来年秋天结束,以一年为期做项目。“红薯项目”遵循程序逻辑模式:投入 活动/程序 成果三个程序开展服务。具体程序环环相扣,各个具体目标的达致指向总目标。
第三是嫁接,即做社区的事。很多时候社工进入社区之后,因为“专业性”的号召,就习惯性的想要另起炉灶,重新做事,殊不知如此之后很难和社区融合,难出成效。社工同社区及社区居民对话,不要特别标榜自己的专业性,而是需要草根逻辑,说社区领导能懂的话,说老百姓能懂的话。“红薯项目”中,挖红薯、种红薯都以家庭为单位,简单易操作,可以调动社区关工委、计生委、基层妇联等职能窗口,结合他们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一起关注、一起活动,这样社区、社工、社区居民三大欢喜。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