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医务社工 ——愈合医患伤痕 维护医疗秩序

2014-02-19 16:31   山西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医患矛盾的解决,不能靠头盔、警棍、保安等被动安全模式,而是需要社会、体制、舆论等方面的合力,这就必须要发挥医务社工的作用,共同营造主动安全,防微杜渐。

原题:又见报复杀医 耳鼻喉科咋成“高危区”?

“这年头,医生无法活了”“血流干、心已寒”“果断转出耳鼻喉科了”“逝者难安息,生者难前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17”北钢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出诊时被一名男子用铁管猛击头部致死案件发生后,一些同行纷纷在网上发声,或是怒吼,或是悲伤。

又是耳鼻喉科,又一个医生被袭身亡。目前,黑龙江省卫计委派出的工作小组已抵达齐齐哈尔,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经当地公安机关调查,该案被确定为一起故意报复杀医案件。黑龙江省卫生行政机构一名负责人介绍说,患者齐某某在住院期间曾在鼻内镜下进行鼻中隔矫正手术。出院时自述并无感觉不适。最后却在因对鼻部疾病治疗结果不满意,在没有医疗投诉的情况下突然杀医报复。

这是继北京同仁医院医生被砍伤、浙江“温岭杀医案”后,又一起发生在耳鼻喉科的恶性伤医事件。

“没有预兆就直接杀人,这无异于未经审判就执行死刑。”哈尔滨一家三甲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面对记者直言,这次事件让他五味杂陈:愤怒、悲伤、敏感、无奈……

耳鼻喉科医生缘何成为伤医案件“高危区”?受访专家指出,除了社会和医疗的大环境外,与疾病特点以及患病人群结构等因素也不无关系。而要减少医患矛盾,医生在治病的同时更要治心。

“耳鼻喉科的患者大多是20岁至30岁的青壮年,而且男性居多,容易冲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平说,与老年病相比,鼻腔疾病患者人群相对年轻,受到病痛折磨后更容易不理性,需要进行有效的解释与疏导。“面部系统神经敏感而发达,鼻腔类疾病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适,患者就会怀疑是不是诊疗有问题。”一位医生告诉记者,被患者找上门来是常有的事情。大部分患者检测结果正常,但一些患者仍然说自己喘不上气。“这种情况不排除心理因素干扰。”

哈医大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刘鸣说,还有一些患者直接对照网络上的医疗信息进行自我诊断,走进认识误区,给临床医生诊疗带来难度。如一些患者认为耳鼻喉科是小病、不难治,一旦诊疗情况不如预期,心理会产生落差,导致医患间产生隔阂。“一天接诊80多名患者,诊疗时间非常紧张,这种情况下还要纠正患者的认识误区,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一位三甲医院耳鼻喉科医生说。

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慧军等医学专家认为,手术能治身体疾病,却难解患者的“心病”。避免悲剧重演,一方面医生应加强人文教育,增强沟通技巧,多关心、安慰患者;另一方面,可通过医院社会工作者等形式,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同时加强公众的健康知识普及,提高医学素养。“医患暴力没有赢家。”有关专家表示,医患矛盾的解决,不能靠头盔、警棍、保安等被动安全模式,而是需要社会、体制、舆论等方面的合力,去共同营造主动安全,防微杜渐。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