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助力养老:触摸得到的温度

2021-11-03 09:27   中国社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民政部全面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一年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为老服务确立为核心服务领域之一。社工站探索从基层打通养老服务体系,丰富养老服务供给的量和质,给更多老年人带来晚年生活的改善。

民政部全面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一年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为老服务确立为核心服务领域之一。社工站探索从基层打通养老服务体系,丰富养老服务供给的量和质,给更多老年人带来晚年生活的改善。

纵横打通跨专业养老服务体系

“60多岁的智力残障老人费某,因车祸瘫痪,需要介入。”2021年3月,江苏省太仓市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在联动平台上收到这样一条派单信息。

中心社工马上联系沙溪镇社工站社工,了解到费某来自低保家庭,家里还有90多岁的老母亲费奶奶和正在上大专的养女。

在征得费奶奶的同意后,中心社工与乡镇社工站、社区社工室、日间照料中心、医生、爱心企业、志愿者组织在内的跨专业团队进行了对接,研究制订出一套可行的照护计划,解决了母子俩的照料、就医等问题。

在太仓市,纵横联通的社工站服务体系,能对服务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太仓市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依托全市联动指挥系统平台,横向联动不同部门、机构的资源,纵向整合全市9个镇级社工站、147个社区社工室及其他综合资源,形成“网格发现需求—联动平台派单—中心处理—辖区社工服务”四级服务体系。社工正是这个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

“通过四级服务体系,社工可以发现更多困境老人,整合和联动更多资源,构建更完善的养老服务支持网络,尤其让失能失智老人等困境群体在系统中得到全人全程的照顾。”中心社工耿彤彤表示。

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街道,这样的纵横联通还发生在辖区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之间。连接点正是街道社工站。

小河街道老龄化达25%,患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仅长征桥社区7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就有359人,占比77.2%。街道社工站引入辖区内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老年专业服务力量, 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链接各方跨专业资源开展“安心社护”社工服务、认知症社区照护服务等特色项目,以“空间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嵌入”的理念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米”。

“在纵横联通的跨专业养老服务体系中,社工能发挥枢纽作用。”深圳健康养老学院院长倪赤丹对此表示,“一是信息的枢纽,通过纵向需求信息处理,形成横向服务规划整合;二是服务的枢纽,实现服务资源与服务需求的精准对接,提高养老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

聚焦困境老人:改善基层养老服务供给

“社工姐姐,我奶奶又不见了!”

——小河街道社工站社工曹媛刚下班,迎面走来一位焦急万分的年轻女孩。患有轻度认知症的张奶奶,已经是第三次走失了。

当社工和女孩终于在河边找到满头大汗的奶奶时,才知道她出来散步却怎么也记不起回家的路了。女孩哭着抱住奶奶,告诫她下次再这样就只能把她反锁在家里了。奶奶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低着头不敢吭声。家里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女孩不想把奶奶送到养老院,但又不知如何才能让奶奶不再走丢。

“绝大多数认知症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而家庭却普遍存在对认知症认识不足、照护能力欠缺等难题。”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社工督导秦芸告诉记者。街道社工站引入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后,社工们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开展了“安心社护”社工服务、认知症社区照护服务等项目。

社工链接医疗、志愿者等资源为健康老年人科普如何认识并预防认知症,开展病症筛查。针对张奶奶的情况,社工链接杭州市认知症照护联盟和医师专家,对奶奶进行了详细诊治;协助申请家庭适老化改造,减少奶奶居家活动的安全隐患;还邀请奶奶参加非药物干预社工小组,通过金曲歌唱、蔬果认知、追溯青春等形式,开展康复训练,延缓认知退化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为提升家庭照护能力,社工在社区定期举行认知症照护专业知识讲座,联系养老机构护理员定期上门为患者进行身体护理、沐浴等专业照护服务,对接志愿者团队定期上门探访,为家人提供喘息服务。

不仅仅在小河街道,在更多的社工站,社工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聚焦社区困境老人,改善基层养老服务供给,让留守、独居老人空巢不空心,失能失智老人不失尊严,贫困老人生活不犯愁难。

“健康老龄化”:参与视角下的资源转化

66岁的白惠芝,被村里人称为“大落忙”,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少不了她里里外外的张罗。她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平盛街道高潮村王家屯互助养老协会会长。

“屯里有个老人,半夜突然犯病,我们有打120的、有骑三轮车到屯口迎的、有帮抬人的,还有的悄悄带上钱,组团去医院,先帮着交上住院费……”白惠芝感慨,“街道请来社工打造互助养老,让我们有了另一种活法!”

这样的“新活法”来源于对老人自身就是资源、老人也需要价值认可的认识。作为省级社工站试点,平盛街道携手黑龙江省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希望社工),在高潮村开展乡村振兴服务。老年群体进入社工视野。

相对城市,农村养老形势更为严峻。村落发展凋敝、空巢与留守老人逐年增加、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公办养老机构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摆在了社工面前。发现村里有能人后,社工决定发展互助养老。

以白惠芝为首的互助养老协会培育起来了。会员自愿报名,村民几乎都成了会员。社工还帮助协会建立起了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协会将村民们聚集在微信群中,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就在群里吆喝一嗓子,一家事百家帮……”希望社工副总干事高珊看到了村里的变化。

增权赋能,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发挥老年人的光和热,促进“健康老龄化”,是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老人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来源。

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老旧小区多,社工站根据社区的不同需求开展特色服务:双钢路社区根据“三高”(高收入、高学历、高素质)老人多的特点,设计了京剧、诗歌、书法、国粹欣赏、微信课堂等活动,还培养社区骨干成立了多支老年志愿服务队;人和街社区根据老年人的艺术需求,指导成立了艺术团、合唱团、交响乐团 ……

社工站以社区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对内,重视发挥老年人参与、赋能主体角色;对外,打通跨专业养老服务体系,改善养老服务供给,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基层成为可以触摸得到的温度。(记者 张 燕 张世华)

(策划 / 《 中国社会工作》编辑部)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