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中的青春力量:青年社工挺立禁毒一线

2018-09-12 10:39   人民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禁毒需要重拳严打,与此同时,还有诸多方面工作要做。

禁毒需要重拳严打,与此同时,还有诸多方面工作要做

茂名市电白区政府年出资450万元购买服务,近60名专业青年社工走进22个工作站,走向商街渔村、家庭院落

以社工青年为先锋队,电白形成了一个综合治理的机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刚刚完成强制戒毒时,年轻女子小玉(化名)骨瘦如柴,眼神黯淡无光,虽然才33岁,却已七进戒毒所。或许是早就练就了“百毒不侵”的感情“盔甲”,她沉默寡言,对外人的热情常常报以冷漠不屑。

“你安心,我不是来抓你的,是来帮你的。我们都是女性,我能感受到你心中有道不尽的辛酸苦辣,你到底经历了哪些磨难?你是否愿意对我诉说?我会是你最好的听众……”一席话,说得小玉缓缓抬起头来,眼中闪出一丝不易捕捉的神采。她噙着泪,几度哽咽,终于道出了积压心中多年的苦楚。

小玉所在的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是国家禁毒委2015年底挂牌的“毒品滥用危害严重地区”。此刻坐在小玉面前叩开她心扉的,是比她还小几岁的“90后”卢思婷,茂名市展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

一年多来,近60名像卢思婷一样的青年禁毒社工,活跃在电白全区深受毒品侵蚀的大镇小街,润物无声地走进吸毒人员不为人知的内心角落,用真情和智慧润物无声地从毒魔手中夺回一个个沉沦的灵魂,成为当地“全轨迹禁毒”社会治理新格局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搭平台,给资源:社会治理引新援

27岁的吴秋兰是一名年轻的军嫂,老公在广州花都入伍从军,她留守老家电白,养子守家。每天一早,把4岁的女儿送到幼儿园后,她便驱车20多公里去上班,往返奔波,雷打不动。

“说起来,当初从深圳回到老家工作,就是为了离家近,方便照顾孩子。现在这样也没办法啊,我住的罗坑镇吸毒人员少,需要我到毒情高发的观珠镇工作。”嘴上这么说,对走上禁毒社工这条路,吴秋兰从未后悔。

吴秋兰工作的观珠镇,是整个电白毒情的一个缩影。这个经济欠发达的粤西沿海县区,面临相当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全区196万人,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就有1.4万人,所占人口比例已超全国平均水平,且呈现低龄化特征。

面对乱象多发,电白一手重拳打击,一手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吹响“打黑除恶”和禁毒摘帽战的集结号。至2018年7月,全区共查处吸毒人员9528人,强制隔离戒毒和惩处涉毒人员人数分别同比上升9.03%和38.54%;全区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2.89%,破刑事案件中涉毒人员占比下降14.52%。

“实践中我们发现,禁毒光靠重拳严打远远不够。”电白区禁毒办副主任钟曲柏坦言。

为此,成立于2016年11月的展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茂名地区唯一一家从事禁毒服务的专业社工机构,被电白区主动引进,承接了全区的社区禁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项目。其近60名专业社工,基本都是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别看我们的队伍年轻,但受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具有专业性;能实施点对点的个案辅导和干预,更加精细化。”中心负责人吴高俭说。

对这批充满活力的禁毒“新援”,电白区给资源——年出资450万元购买服务,让他们养家糊口;搭平台——按吸毒人员比例在各镇街设立22个工作站,这些工作站遍布电白海港山乡,将青年社工的禁毒战线扩展到商街渔村、家庭院落。

感人心,送温情:青年社工挑大梁

在回乡之前,吴秋兰在深圳的酒店干的是财会。社工,尤其禁毒社工,对她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工作。一开始,对吸毒人员,这个瘦弱白皙的年轻女子和大多数人一样心存畏惧。

被分配到观珠镇禁毒工作站后的第一次工作,改变了她的态度。按规定,社工要随镇干部一起去接回强戒期满出所的人员,做好登记,并嘱咐他们定期回来报到和接受尿检。“那是个‘六进宫’的中年大叔,在里面18个月了,登记完后,我想正常人应该是马上打电话叫家人接自己回家。谁知他坐在那里磨磨蹭蹭,几番询问,他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我没地方可去,打了电话也不会有人来接的’。”

一句话,让吴秋兰心灵为之一震。原来,因为吸毒,中年大叔的老婆和他离婚了,唯一的女儿在外地读书,也不愿接纳他。“那一刻我感受到,吸毒者也会和寻常人一样脆弱无助,更需要周围人的关怀。”

吴秋兰的循循帮教和关心关怀,让中年大叔再度感受到社会的温情。他重新振作,去女儿上学的城市打工,主动承担起女儿的生活费,终获前妻的谅解和女儿的接纳。前两天,他给吴秋兰发来一张自己的照片,头戴安全帽,身体明显壮实了,站得笔直,笑得粲然。

进驻沙院镇工作站的卢思婷有个当警察的丈夫,每当听老公讲起和涉毒分子斗智斗勇的惊心动魄,她总在心里想,一定还需要另一种方式来改变吸毒人员。考上社工后,她面对的小玉就是一个挑战。

“我比你小几岁,就叫你一声‘阿姐’吧。”把自己和对方摆到平等的位置上面对面地倾听,卢思婷了解到小玉屡次复吸的根源来自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带她改嫁,新组建的家庭陆续有了新的孩子,继父不认同这个带来的孩子,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也对她冷漠、排斥。这种被抛弃感让她自暴自弃,无力振作。

掌握症结后,卢思婷从小玉的家庭入手,通过反复上门劝说,开家庭座谈会,终于争取到家人的支持。他们合力安排她住到一个弟弟家,帮他在菜市场售卖海鲜。有了稳定的生活,家又重新“热”了起来,小玉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有情怀,有期盼:希望能留得甘心、干得开心

“我们的工作很平凡,但每帮扶一个案例对其个人及家庭都意义非凡。愿我们的存在像一束希望之光,照射他们渴望被关怀的内心;照亮他们持续前进的路,驱赶他们内心的黑暗;愿我们初心不变,牢记社工人的助人信念。”

令卢思婷和吴秋兰们欣慰的是,他们的情怀正落地生根,化作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重塑一个个从毒魔手中抢回来的鲜活灵魂。正如沙院镇党委委员、禁毒办主任李兴强所言,“社工已经成为我们基层禁毒工作的好帮手,是我们须臾离不开的人。”

数据显示,“打、控、截、防、帮”多管齐下,电白毒情明显好转。2015、2016、2017年和2018年1—7月,全区新增吸毒人员同比直线下降。更重要的是,电白形成了全民禁毒的浓厚氛围,各级党员干部广泛进村入户开展“双联双帮”;组建阳光妈妈禁毒志愿服务队22支5570人,禁毒宣传小驿站84个;专注于禁毒工作的志愿服务队25支355人,先后开展大型禁毒宣传活动290多场次,印发宣传资料100多万份……

“经过两年多的全轨迹综合治理,毒品滥用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形成了一个综合治理的机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现在说到禁毒‘摘帽’,再不是公安一家的事,而是全区动员、全民参与、人人出力、人人有责。”茂名市电白区委书记、区禁毒委主任陈小锋感慨。

在基层禁毒一线长期坚持,光靠情怀显然不够。这方面,年轻人也有自己的烦忧。目前,电白区购买服务的投入每人每年约4万元,刨去“五险一金”,实际到手的月收入只有不到3000元。

社工们收入不高,工作却很辛苦,还要遭遇各种冷眼和不配合,也令家人时常担心自己的安全。社工付强说,有时辛辛苦苦走访村民,本意是想提供帮助,但一些吸毒人员的家属碍于面子,认为他们是来揭丑的,不但不开门,甚至扬言要放狗咬人。

电白是个欠发达区,财政薄弱,禁毒任务却很重。对此,社工们表示理解。他们只希望,在财政可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让他们的收入水平有所提升;同时,在就医、购房、出行、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社会服务者应有的职业尊荣,让他们留得甘心、干得开心。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